的设备|5000亩玉米地变“湖泊” 大农场主放出了无人机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石桥村一个农场里 , 一架农用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盘旋 。 8月12日 , 5000亩玉米地的积水刚刚退去 , 土壤依旧泥泞 , 人还无从下脚 。 张鹰在现场指挥着排水作业 , 姜智鑫操控着农用无人机给农田喷药 。
河南暴雨过后 , 这个集5G通信技术、大数据、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装备于一身的现代化农场 , 开始了生产自救 。

的设备|5000亩玉米地变“湖泊” 大农场主放出了无人机
文章图片

8月11日 , 灾情过后 , 村里正在进行无人机田地飞防消杀 。 受访者供图
“5000亩绿油油的玉米地成一片汪洋”
“我赶到农场的时候 , 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 整整5000亩绿油油的玉米地 , 已经成了一片汪洋 , 竟连一棵玉米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 ”农场被淹的那天 , 张鹰刚好因要处理其他工作提前离开了农场 , 闻讯返回农场时 , 这里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 。 以至于在群里发视频时 , 有人直接问他:“这拍的是哪里的湖泊?”
“农场里的设备都被泡了 。 我的同事也被困在里面 。 ”张鹰称 。
【的设备|5000亩玉米地变“湖泊” 大农场主放出了无人机】“半小时左右 , 积水就达到了2.5米深 。 ”姜智鑫是这家农场的现场负责人 , 也是张鹰口中被困在农场的同事之一 。

的设备|5000亩玉米地变“湖泊” 大农场主放出了无人机
文章图片

7月底 , 河南淇县石桥村 , 被淹的农场 。 受访者供图
7月21日下午 , 姜智鑫面前的电脑监控屏幕里 , 来自农场气象站、土壤管式高精度土壤墒情站的警戒数值持续上涨 , 不断发出预警信息……“当时 , 大雨已经持续了两三天 , 根本没有减小的趋势 。 我们农场所在的村子周边有一条河和一条灌溉渠 , 为了防止河渠水倒灌 , 已经提前采取了一些措施 。 农场的大数据系统也一直对雨情、积水情况、土壤状态进行着监控 。 但雨实在太大了 。 ”姜智鑫称 。
当天晚上6点前 , 姜智鑫和同事一直冒雨给农田排水 , 但由于持续强降雨 , 农场土壤管式高精度土壤墒情站的数值还是一直在刷新着纪录 。
“当天上午 , 我们接到了晚上要泄洪的通知 , 看雨势没有减弱的意思 , 我们就准备撤离了 。 但没想到村里的路已经被积水阻断 , 我和同事被困在农场 。 ”姜智鑫回忆称 , 直到晚上11点20分左右 , 上游开始泄洪 , 姜智鑫突然想到 , 车里还有一些重要文件 , 想要返回车里拿的时候 , 发现积水已经达到了50多厘米 。 虽然车就停在不到50米远的地方 , 但已经成了险途 。
“凌晨那会儿 , 积水达到了2.5米 。 ”姜智鑫撤离到安全区后亲眼看着大水倒灌进总控室 , 看到自己电脑屏幕上各种监控数据爆表 。 “想过雨大 , 但没想到雨这么大:知道要泄洪 , 但没想到洪水量这么大 。 ”
农场集5G卫星遥感物联网于一身
“农场有5000亩地 , 但平时长期在农场驻扎的管理员只有3名 。 平均每人管理近2000亩地 。 我们设立这个农场的目的是想利用这5000亩地 , 对现代化设备做一个落地检测和评估 , 以便不断探索优化设备 。 ”张鹰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农场于去年建成 , 完全实现了全自动化种植 。
张鹰介绍 , 农场通过应用5G技术 , 生产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作物状况和生产过程 , 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用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 , 满足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追溯 。 与此同时 , 农场农田里的高精度土壤墒情站、智能气象站和植保、水质等物联网设备 , 加上大型喷灌机 , 可实现墒情自动预报、灌溉用水量智能决策等 , 最终达到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 。 “以农药喷洒为例 , 我们使用四架植保无人机一周内即可完成需要几百人的喷洒任务 , 同时减少了用水、减少了农作物损伤、喷洒更均匀 。 ”
3人管理5000亩农田?背后其实还有专家团队 。 张鹰告诉采访人员 , 该农场隶属于河南省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与河南省农科院、鹤壁市农科院及淇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技术团队深度结合 。
“每天早上 , 专家团队远程为3位管理员下达当日工作任务目标 , 到了晚上 , 农场的3名管理员将当日数据上传至平台 , 专家就能远程掌握5000亩地中作物的长势以及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 , 传统农业专家与现代数字技术能够互相依靠 。 ”张鹰说道 。
玉米绝收之后的自救
“农场设备全淹了 , 初步评估 , 损失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 。 ”张鹰称 。
姜智鑫告诉采访人员 , 农场里的积水在7月底才退下去 , 之前根本进不到农场里 。 农场里绝大多数设备都被水泡了 , 唯独初建农场气象站时 , 置于最高点的一个视频监控设备因为“身高”优势 , 成为农场50台监控设备里唯一得以幸免的一台 。 在自救过程中 , 唯一保留下来的监控设备发挥了不少作用 。 “5000亩地太大了 , 积水导致人又无法进入 , 我们通过这个设备可以掌握一定区域内田地里洪水的实时情况 , 后方的专家团队也能第一时间看到 。 ”姜智鑫告诉采访人员 , 农场已经实现了网格化管理 , 正常情况下 , 通过视频监控以及各种大数据技术 , 某一区域存在病虫害等风险 , 人工可以按照标号精准地找到位置 。 目前 , 各种设备虽然被水泡了 , 但是通过其它电话设备登录后台 , 依旧能够将现场的情况、最新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 , 对农田状况进行精准的分析研判 。 “从目前监测到的情况来看 , 农场的土地只有一半可以进行补种 , 其余的还不行 。 ”姜智鑫称 。
灾后防疫时 , 农场的多架无人机也派上了用场 。 “从8月10日开始至今 , 我们一直在用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进行农田飞防消杀 。 ”姜智鑫称 。
“现在我们就是一边抓紧恢复土地 , 一边考虑实施农作物的补种工作 , 尽量减少损失 , 所有设备也正在有专人进行检修 。 ”张鹰告诉采访人员 , 灾情发生后 , 淇县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第一时间与农场进行对接 , 帮助开展生产自救工作 , 调用挖掘机4台清淤 , 水泵6台排除田内积水 , 对损坏的设施设备进行登记造册 , 建立台账 , 还争取了3500亩地的蔬菜种子用于补种 。
新京报采访人员曹晶瑞
编辑 唐峥校对贾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