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培育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北京高精尖路线图里为何选中它们?】
文章图片
北京和华瑞博科技有限公司团队 , 自主研发完成我国第一款兼具导航和主动式截骨操作的国产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 。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全膝关节手术机器人 。 (资料图片)
近日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 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 , 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 , 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数量4个到5个 ,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达到15%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 , 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500个 。
为实现这一连串目标 , 北京将在未来几年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 , 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 , 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 , 实现高精尖产业质量、能量、体量“三量提升” , 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
按照规划 , 到2025年 , 北京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 , 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 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 , 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 , 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到2035年 , 北京将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 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 , 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 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 , 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 , 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 届时 , 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0%以上 , 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数量8个到10个 。
在产业选择上 , 北京将积极培育形成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 。
其中 , 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 。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力争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医药健康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等方面构筑领先优势 , 力争到2025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 , 其中医药制造达到4000亿元 。
作为“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 , 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也有了明确的营收目标 。 到2025年 , 集成电路产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500亿元 。
值得一提的是 , 到2035年 ,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 。 通过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 , 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 , 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 。
环京地区产业协同将形成三个圈层: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 , 促进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就近配套;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 , 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 , 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城市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 。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人工智能|聚焦车载人工智能计算芯片研究 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低碳发展|四川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产业化|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助力“专精特新”走向“隐形冠军”
- 硬件|松和产业开发出耐热可弯曲的透明印刷电路板
- 虚拟数字|虚拟数字人应用 加速产业渗透
- 生产线|贵阳经开区打造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做强经济“顶梁柱”
- 策源|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到2025年达到4000亿元
- 视点·观察|起底张庭夫妇公司:两个月办一次“洗脑”活动 有人5年没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