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冷链传播可信吗?国外专家的说辞为何暧昧不清( 二 )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测系统 , 即便存在冷链传播也不会被科学家关注到 。
许文波列举了两种被遗漏的可能 。
一种可能 , 冷链传播感染的首个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 , 但由于症状不严重 , 根本没有进行核酸检测 , 也没有看病就好了 , 那将无法觉察冷链传播的存在 。 (而在中国 , 现阶段所有从事冷链相关工作的人员都会进行定期的核酸检测 。 )
另一种可能 , 该地区并没有对冷链新冠污染情况进行监测 , 即便出现了冷链感染传播病例 , 没有人对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 也不会刨根问底 , 感染者的病毒是哪里来的 , 将无法发现冷链传播 。 (而在中国 , 流行病人员和实验室专家通过调查 , 明晰每一例感染者感染路径和每一个传播链的病毒基因组亲缘性关系及其感染来源 。 )
事实上 , 在国外的很多地区 , 由于感染者众多 , 已经不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研究了 。
冷链传播虽难 , 必须监测
即便本地清零、主动监测 , 也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现冷链传播 。
“归根结底 , 冷链传播是小概率事件 , 加之受污染冷冻物品在每一个箱体上和外包装上不均匀分布 , 很难发现病毒载量高的污染箱体或外包装 , 抽样采集的样品病毒载量往往难以分离到活病毒 , 这为冷链传播的发现更增加了难度 。 ”许文波说 。
难上加难的是 , 在国际冷链物流运输中 , 运输的货品往往会高达几千吨 。 这使得小小的新冠病毒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 。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 新冠病毒一旦经由冷链感染零号病例 , 一地的疫情将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只需少量能存活的病毒、一个感染的病例 , 就有可能造成一次大规模的疫情 。
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 , 为病毒提供了很好的存活空间 。 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 , 病毒不会被冻死 , 温度越低反而活得越长 , 液氮里甚至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
冷链传播需要高度重视 。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周期长 。 冷冻的病毒像种子 , 储放一两年 , 一旦条件合适 , 随时可能引发新疫情 。 二是范围广 。 能够实现病毒跨区域、跨国家甚至跨洲际的远距离传播 。 三是传播难防 。 通过接触物体表面直接传播 , 涉及冷链加工、冷链运输、产品消费者等多方面 , 难以防范 。
中国科学家认为 , 冷链传播作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应建立全球统筹机制 , 协同探索阻止冷链污染和传播的机制、共同探索应对远距离传播风险的对策 。
相关链接
冷链传播不是新冠病毒独有 , 早有先例
诺如病毒经常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贝壳类海产品通过贸易冷藏或冷冻远距离运输 , 这也导致了国际经常发生生食海产品导致感染诺如病毒 , 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
推荐阅读
- IT|巴西两艘邮轮共计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6例
- IT|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首超100万例 世卫:两大毒株正掀起“疫情海啸”
- 报告数字|德国奥密克戎感染病例破万
- 人群|2019年秋季前 新冠病毒已分别在亚洲和欧洲缓慢传播
- the|美国日增新冠确诊病例超44万 专家:美疫情已转向新阶段
- 最新消息|新冠病例激增 AMD与一加亦宣布撤出CES 2022线下展会
- the|美国CDC将omicron占比从73%下修 但仍预测病例会继续增加
- IT|全球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创纪录新高 美国新增50万确诊
- the|美国新冠病例激增:老牌香薰蜡烛频遭差评 真相竟是嗅觉失灵
- IT|受奥密克戎病例激增影响各航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又取消了2000个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