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小巨人”如何突出“巨头”重围?这家人工智能企业“芯中有术”→( 二 )


中国经济网 :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后 , 获得了哪些政策扶持?
梁家恩:过去 , 社会关注度普遍聚焦在已经成长起来的传统行业 。入选专精特新企业后 , 受到的关注度将大幅度提升 , 随即为行业提供了更丰富更好的应用场景 。
一方面 , 社会更关注智能技术应用了 。 例如 , 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的技术方案可以相结合 , 做一些智慧养老的整体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 辅助和推动该行业的发展 。 尽管目前还不是特别成熟 , 但国家给政策给扶持 , 提供了实验的场景 , 并进行补贴 , 让该产业逐步成熟 , 对云知声的意义和价值很大 。
另一方面 , 政策对科技研发有些补贴 。 云知声是科技企业 , 产业化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 , 市场成熟度也不够 , 在后端的研发中 , 产业成果转化所需的一些后项补贴 , 也可以减轻我们的压力 , 总体来看 , 应用端和后端的研发投入 , 将得到相应的政策和补贴 。
竞技:巨头VS小巨人

所有的巨头 , 都是从小巨人成长起来的 。 面对“巨头打劫” , 就要看企业建立起来的壁垒够不够深了 。
——梁家恩

中国经济网 :有一种说法叫“巨头打劫 ”。 怎么看待你们与巨头之间的关系?巨头盘踞 , 小巨人如何突围发展?
梁家恩:我们认为 , 巨头入场其实对新兴行业发展也是有推动作用的 , 并不都是坏事 。 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还没有达到通用智能的程度 , 巨头也不能通吃整个产业 , 他们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其主业务上积累的场景和数据上 。人工智能技术 , 要深入垂直行业 , 解决行业实际问题 , 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 这是小巨人的机会所在 。
云知声的优势在于 , 拥有“语音-语言-知识”的全栈AI技术体系 , 选择在智慧物联和智慧医疗两个垂直行业深耕 , 主要是能发挥“智能交互”和“辅助决策”的核心技术优势 , 可以在行业逐步构建自己的壁垒 。 在这两个行业深耕拓展 , 再滚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动力 。
人工智能这个技术领域 , 有两类企业 。
第一类是BAT等巨头 , 在主营业务基础上拓展AI能力和应用 。 他们业务基础、运营能力、品牌效应和资金实力上所具备的优势 , 是比技术更强悍的 , 很难通过单纯的技术优势来撼动他们坚固的“城池” , 特别在标准化产品服务形态方面 , 要跟他们正面“争地盘”是很难的 。
第二类 , 是云知声和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 , 通过技术深入行业拓展业务 。 我们有技术能力 , 但局限于技术能力输出 , 而是用技术去拓展一些垂直行业的业务能力 , 去构建完整的商业体系 , 比如我们的智慧物联、智慧医疗 , 科大讯飞的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