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小巨人”如何突出“巨头”重围?这家人工智能企业“芯中有术”→( 四 )


跨越:从软件到硬件的跨越 市场才是强“芯”针

是否优秀 , 只有市场可以证明 。
——梁家恩

中国经济网 :你们选择做芯片 , 被事实证明是对的 。 在芯片这件事情上 ,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梁家恩:从AI算法拓展到智能芯片跨度其实很大 , 包括技术能力的跨界拓展 , 还要说服投资人 , 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 是比较大的挑战 。
云知声决心做智能芯片时 , 一些投资人不能理解 , 认为我们以算法出身 , 为什么去碰不熟悉的业务?
但我们坚定地认为 , 整个物联网行业要成立的话 , 是一定要有专用芯片的 。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 , 就不是PC芯片的简化 , 而是全新的ARM芯片来实现的;同样 , 物联网也需要专门的智能芯片 , 来代替手机的触屏交互 , 才能让产品好用 , 应用变得更丰富 。 而当时ARM芯片并不能高效处理语音降噪、深度学习等计算密集型应用 , 而通讯和触屏功能又消耗很多功耗和成本 , 这促使我们下决心研发面向物联网的智能交互芯片 。
在拥有专用智能交互芯片之后 , 我们就可以为家电、车载等行业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 同时 , 通过平台化定制服务 , 很多中小客户和方案商都能够自助实现定制 , 否则 , 以前只能接像格力、美的、长虹这类的大单 , 小家电和方案商等根本无暇顾及 。 举例来说 , 深圳的一个方案商 , 自行在云知声的平台网站上去定义自己所需的服务模块 , 无需人力支援即可达到规模化生产 。 这样的模式 , 才是真正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
云知声做的专用芯片 , 跟寒武纪不一样 , 最高工艺水平不是我们的追求 , 40纳米、28纳米都已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 成本可控 , 市场接受度高 。芯片本身的性价比与稳定性 , 是我们最关注的 。 以最高性价比实现智能语音交互 , 并让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化方式规模化应用 , 是技术上最大的挑战 。
融合:消除“巴别塔” 构建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型

跟风从来是做不成事的 。 真正“下场 ”的决心 , 非常重要 。
——梁家恩

中国经济网 :很多产业公司在走向数据化、智慧化的过程中 , 跨行业的“巴别塔”是巨大阻碍 , 大家在讲不同的话 , 不理解彼此的需求 , 很难构建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型 。 作为科技公司 , 你认为“巴别塔”要怎样消除?
梁家恩:首先 , 要做到产业融合 , 科技公司有没有真正“下场”的决心 , 非常重要 。
不深入行业 , 就很难知道真实的需求和问题是什么 , 光靠发论文和刷榜是改变不了这个行业的 。 云知声大概在2014年开始进入智慧物联的行业 , 跟硬件打交道 , 然后在2015、2016年开始与协和医院做医疗方面的业务 , 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