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这个千亿赛道重新火了!从泡沫到风口,VR企业的过冬秘籍是什么?( 二 )


最关键的技术瓶颈有两个 。 一个是分辨率 , 就是看起来是否足够清晰 。 在小派诞生之前 , 市面上最好的产品是Oculus Rift DK2 , 头戴显示器分辨率为1920*1080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K 。
另一个是MTP(Motion To Photons)时延 , 也就是端到端延迟 。 这个指标和眩晕感息息相关 。 VR对MTP时延要求通常以不高于20毫秒为目标 。 如果MTP时延不达标 , 用户会觉得恶心(motion sickness), 将严重影响体验 。
但是高分辨率和低MTP之间却存在着“鱼和熊掌”的关系 。
“想要达到较高的分辨率 , 当时就只能用LCD液晶来显示 , 但是液晶显示本身的延迟就有二十几个毫秒 , 但如果整个端到端的延迟到了20毫秒以上 , 那么眩晕又是不可避免的 。 所以对于当时市面上大多数做VR头显的工程师来说 , 高分辨率+低MTP这件事就做不了 , 必须要放弃一头 。 ”一名VR行业资深人士告诉创业邦 。
翁志彬不这么认为 。
“技术型创业一定是先围绕着产品去突破一个技术点 。 ”翁志彬说 , “我们的突破口首先就是做一款既能达到高分辨率 , 又能降低MTP的产品 。 ”
翁志彬在创业之前 , 曾在德信无线、比亚迪和歌尔当了十几年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 也是数码和科技领域的资深“发烧友” 。 他发现 , 在国外论坛里 , “Made in China”总是“低端”“山寨”的代言词 , “我一直梦想自己做一款产品 , 改变全世界对中国硬件的这种印象 。 在接触到VR之后 , 我知道 , 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 。 ”
彼时 , 国内VR行业还尚未起步 , 但身处歌尔声学VR项目的周宏伟和翁志彬已然嗅到了未来 。 这两位研发出身的工程性人才 , 通过在歌尔时期对接Sony、Oculus等客户了解到的用户需求及行业前景 , 怀揣着对VR的诚挚梦想及美好愿景 , 离开了山东潍坊 , 一个向北(北京) , 一个往南(上海) , 开启了各自创业之旅 。 这两个品牌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Pico(小鸟看看)与Pimax(小派科技) 。
但是周宏伟和翁志彬对VR的看法不同 , 周宏伟认为:做硬件最重要的是供应链 , pico把主要资源都投入到了供应链的布局上;翁志彬则认为:做硬件最重要的是创新 , “如果用户看都看不清楚 , 还谈什么VR?”
2015年11月 , 小派科技正式成立 。
经过十个月的开发和调配 , 小派的第一款产品做到了双眼4K分辨率 , “产品原型做出来之后 , 整机体验还不错 , 我们一下子就有信心了 。 ”

硬件|这个千亿赛道重新火了!从泡沫到风口,VR企业的过冬秘籍是什么?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小派科技
当时正好赶上美国2016 CES展会(注:CES是世界影响范围最大的消费电子展 , 每年一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 , “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赶做样机、优化软件;同时抢到了一个别人转让的展位 , 甚至最后一台样机都是飞机马上要起飞的前几个小时才准备好的 。 ”翁志彬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