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沉迷网络,你的大脑“很受伤”( 三 )


此外,相较于成年人,设计越来越精美的网络游戏、精准推送的短视频、不断更新迭代的社交软件,让青少年更易陷入其中 。
“网络游戏或短视频的开发,要达到吸引更多青少年使用者的商业目的,必然要利用人类成瘾性机制 。”杨奇伟认为,多巴胺能奖赏通路是为我们进行各种行为活动提供动力的神经基础,沉迷网络行为形成的过程正是借助这个奖赏通路 。开发者借助于青少年所喜爱的方式激活多巴胺能奖赏通路,如游戏过程中的成就感,短视频中的新奇感等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耿德勤则以Facebook为例解释,未读信息显示为小红点最初是Facebook设计的,而按照设想那个点本来应是蓝色的,更符合Facebook的整体色系,但最后其选择了红色,一种更激烈的触发性的颜色 。“主要动机够强烈,任务足够简单,这种设计出来的触发机制就会迅速引发行为的发生 。”
“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沉迷网络还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 。”杨奇伟说,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沉迷网络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青少年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是保护性因素;而家庭中长期的亲子冲突会使青少年感知到自己受到排斥,是危险性因素 。学校环境中,学业成绩、师生和同伴关系会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压力来源,当个体感觉难以应对这些压力时,更易采取以沉溺网络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个体人格特质也会产生影响,消极情绪主导以及情绪不稳定的青少年更易沉迷网络 。
耿德勤认为,人际交往困难、缺乏社会支持同样会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 。“有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的矛盾、与母亲分离等因素,显著地与沉迷网络行为成正相关 。相反,保护性措施,如子女与父母交流的质量,以及积极的青春期发展,能有效降低沉迷网络的风险 。”
早干预早治疗,给予孩子足够关注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中,游戏障碍被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 。同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已接近10% 。
一旦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进而引发严重健康问题,该如何应对?卢健军提醒,要早干预、早治疗,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如有相关症状出现,家长要引导限定上网时间,并采用心理治疗、行为认知治疗、生物物理治疗、饮食治疗等综合干预方法 。对于情况较严重,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应该在心理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 。
“现阶段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杨奇伟表示,行为疗法是从条件反射理论衍生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尤为有效 。基于条件反射的规律,该方法通过网络情景和厌恶刺激反复结合,试图使患者达到对网络情景的厌恶,在患者减少上网行为时,治疗师要及时给予奖励,由此达到戒除行为与奖励之间的联结 。而认知疗法主要适用于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患者 。该方法针对不同个体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通过科学事实或具体生动的案例,使患者认识到沉迷网络对个人身心的危害,从而建立更加健康、适应性的信念和认知 。“从神经生理角度提高前额叶的抑制控制也成为近年的一个焦点 。实时功能核磁共振神经反馈技术也被应用于治疗中,它可以控制患者的渴求,调节与抑制控制功能有关的脑区激活和相关行为表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