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从神话到分子生物学,人类现在可以决定自己的演化了吗?( 二 )


01
每个生物体都是连接
过去与未来的一个阶段
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中转站 , 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个阶段 。 繁殖同时代表了开端与结束、原因与目的 。 随着遗传程序的观念应用于遗传学 , 生物学中一系列对立的矛盾也消失了:目的与动力、必然与偶然、稳定与变异 。 遗传程序的概念融合了与生命现象紧密交织的两个观念:记忆与设计 。 记忆 , 暗示着遗传程序里包含了双亲的特征 , 它在后代身上体现出来;设计 , 暗示着程序里包含了一套方案 , 它决定了新生命如何成形 , 细枝末节尽在其中 。 围绕着这两个观念聚讼纷纭 。
首先 , 关于获得性状的遗传 , 先前有一种思路是环境可以影响遗传 。 这个朴素的观念混淆了遗传记忆与心智记忆 。 《圣经·旧约》里的一个古老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 为了与岳父拉班分清繁育的羊群 , 雅各想出了一套标记羊群的办法:“雅各拿杨树、杏树和枫树的嫩枝子 , 把树皮剥成白色的条纹 , 使枝子露出白的部分来 。 然后把剥了皮的枝子插在水沟和水槽里 , 枝子正对着来喝水的羊群 。 羊群来喝水的时候 , 就彼此交配 。 羊群对着枝子交配 , 就生下有条纹和有斑点的小羊来 。 ”(《旧约·创世记 , 30:37—39》)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 , 类似的实验被后人重复了无数次 , 但并非屡试不爽 。 以现代生物学的眼光来看 , 生物体的特性在于其保持并传承过往经验的能力 。 演化过程中的两个拐点——生命的出现 , 思想和语言的出现——分别对应于两种记忆机制:先是遗传 , 再是心智 。 这两套体系的类似之处在于 , 它们都是对过往经验的积累与传递 。 而且 , 记录下来的信息维持在世代更迭中 。 尽管如此 , 就其自身性质和运作逻辑而言 , 这两个体系是不同的 。 心智记忆的灵活性有利于获得性状的传播 , 而遗传记忆的固定性则阻碍了这样的传播 。
固然 , 遗传程序也是由若干基本元件排列组合而成 。 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构 , 遗传信息不受外界干扰 。 那些引发生物体和种群变异的现象 , 无论是化学因素还是物理因素 , 都与生物体自己的主观努力毫无关系 , 跟生物的适应需要也不相干 。 在遗传突变里 , 有些因素可以修饰化学分子 , 打断染色体 , 反转一段核酸 。 然而 , 遗传突变的起因和后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 这种偶然性不只局限于遗传突变 , 而是出现在遗传信息传递的每一个阶段:染色体的分离与重组、受精过程中配子的选择、对伴侣的选择 。 在上述所有现象中 , 特定现象和后果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 。 任何个体的遗传程序都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结果 。 遗传密码的本质决定了任何蓄意的改变都是无效的 , 无论是它自身的行为还是环境的效果 。 它的表达产物不影响自身 。 遗传程序不从经验中学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