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瞭望 | 更“聪明”的数字农业正在这里发芽

看似轻松的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背后 , 是结合了水稻需水规律、气象变化、农事管理甚至杂草影响等因素的一整套算法体系 , 以及算法本身不断的学习升级
“耕种管收是一个整体 , 只能实现某一个方面并不是完整的数字农业或智慧农业 。 最终我们还要有精准作业体系 , 除了帮助农民还可以布置给机器去作业 , 甚至完全实现‘按图作业+无人操作’ 。 ”
文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代群 马姝瑞
白露将至 , 秋分在即 , 南方水稻正处于生长黄金期 。
位于水稻主产区的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 , 农场主高希武几乎天天扎根在稻田里 , 除了盯着田管进度 , 今年他还多了一个特殊的“工程”需要时刻跟进:一个占地约20平方米的“设备间” 。
“有了这些设备和配套的在地传感器 , 以及建在云端的智慧平台 , 8月份起这些稻田就都用‘千里眼、顺风耳’来监测管理了!”高希武兴奋地说 。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 , 到田间有设备、云端有“大脑” , 中国农业的面貌正在高希武这样的新农人见证下悄然转变 。

农业|瞭望 | 更“聪明”的数字农业正在这里发芽
文章图片

8月12日 , 架设在中联峨桥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田间气象站在采集数据 中联重科供图
稻田有“耳目”
高希武是南陵县海朋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的当家人 , 他掌管的农场总面积已经扩展到了3000亩 。
包含了气象站、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一系列配套设备 , 以及在地传感器的“设备间”就设立在这里 。 它们代替人眼、人手 , 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上传其中500亩、约100个地块的水稻生长主要指标 , 汇总数据用于精准田管 。
“整套设备8月中旬投入使用 。 水稻陆续进入孕穗、抽穗、灌浆期 , 测水、测肥正是最需要准确数据和作业依据的时候 。 ”高希武说 。
数百公里之外 , 长江南岸支流漳河岸边的千余亩稻田里 , 有着种植面积达千亩的另一块“大田” 。 这块被称为“峨桥基地”的稻田 , 不仅是中联重科旗下子公司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芜湖市的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 也是高希武即将使用的设备和技术的源头 。
“峨桥基地总种植面积1043亩 , 主要用于科研实验和商业示范 , 把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真正地在田间进行验证 , 同时也向农户们予以展示 , 带动数字农业模式的升级和推广 。 ”中联智慧农业公司数字农业研究院院长籍延宝说 。
目前 , 从峨桥基地输出到海朋农场等农户的田间地头 , 至少已经有三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 分别是低成本数据采集体系、农艺算法体系和精准作业体系 。 与高希武等农户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是低成本数据采集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