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种植在大田作物中相对复杂 。 以“烤田”环节为例 , 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将田间水排干 , 土壤从淹水状态变成干旱状态 , 用“晒田”来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养分、降低田间湿度以减少病虫害等 。
“如何在最恰当的时间、用最合适的度去调节干湿 , 必须有精准判断 。 传感器和观测设备可以取代人的‘目测+经验’ , 满足精确判断的需要 。 ”高希武说 。
不仅限于田间的传感设备 , 数字农业数据采集的触角还在向天空无人机、卫星数据、农机数据延伸 。
“一些农机已经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实现数据采集 , 未来还需要继续扩大数据采集的范围 , 提高丰富性、准确度 , 同时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 , 让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互为补充 。 ”籍延宝说 。
云端有“大脑”
在中联重科副总裁熊焰明看来 , 数字农业核心即“数字种植+智能农机” , 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智能决策+精准执行” , 其中担当“大脑”功能的当属依托于算法的一套决策体系 , 通过后台研制的模型 , 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农业决策 。
走进峨桥基地 , 看得见的气象站、虫情监测仪、土壤墒情仪等设备 , 已经与看不见的算法深度融合 , 让承担智能决策的后台“大脑”算力更强、决策更优 。
籍延宝告诉采访人员 , 中联重科所建立的“中联智农云”已经融合了水稻需水曲线、作物物候期、农事日历、病虫害和杂草防控等一系列相关算法 。 结合海量数据 , 云端“大脑”就可以对水稻生长状态、田间管理需要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 并“指挥”灌溉等功能远程操作 。 一些功能逐渐下放至手机APP , 让农民和技术人员实现“拿着手机种水稻” 。
对水的调节是影响水稻高产至关重要的因素 , 而水稻的需水量又跟生长阶段、土壤含水量、自然降雨等参数直接相关 , 云端“大脑”在这一环节也投入了不少智力 。
“稻田需要多少水 , 什么时间应该补充或排掉多少水 , 都可以直接算出来 , 并且控制自动灌溉系统去自动补充或停止灌溉 , 这套操作已经流程化 , 随时可以全自动运转 。 ”籍延宝说 。
看似轻松的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背后 , 是结合了水稻需水规律、气象变化、农事管理甚至杂草影响等因素的一整套算法体系 , 以及算法本身不断的学习升级 , 从而提升精准决策能力 。
“不只利用已有的成熟算法如气象算法 , 我们还自己开发了不少专门适合数字农业的算法 。 如通过数据积累和AI算法 , 进一步提高虫情识别的精度 。 ”籍延宝说 , 如今 , 水稻种植中的13个环节、49个决策、10大类算法 , 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
水稻要高产 , 对地平的要求很高 。 在平地环节 , 远在“天外”的导航卫星平地设备成了稻田另一个可靠的“大脑” 。
推荐阅读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Google|谷歌暂缓2021年12月更新推送 调查Pixel 6遇到的掉线断连问题
- 耳机|饿了么内测“智能头盔”,外卖小哥送餐能更安全吗?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IT|新航空图像拍摄系统Microballoon:可重复使用且成本更低
- 软件和应用|iOS/iPadOS端Telegram更新:引入隐藏文本、翻译等新功能
- 方面|摩托罗拉 moto X30 推送 mr1 版更新:优化性能,新增大量功能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模式|荣耀60和iQOO Neo5S,全面对比告诉你谁更值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