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 , 过去是单一的控制环境质量 , 现在需要把“碳”放进去 , 推进城市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 , 情况更复杂 。 “这个过程需要模拟 , 每一个城市怎么制定减污降碳协同管理计划 , 这里面都需要科学的数据 。 ”
实现“双碳”不只是政府企业的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不只对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 有数据显示 , 喜欢吃肉的人和纯吃素食的人分别对应“3.3吨二氧化碳/年/人”和“1.5吨二氧化碳/年/人” , 饮食方式背后暗含着不同的碳足迹 。
在王金南看来 , 利用大数据支撑公众参与“碳中和”进程 , 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 除了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 , 通过消费引导绿色低碳生产 , 他特别提到 , “希望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 。 ”
他解释说 , 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就可以建立一个账户 , 通过一个简单的APP , 把出行、用电、用气等生活碳足迹、碳排放计算出来 , 然后规定一个人的平均碳预算、配额 , 再将排放量与配额一减 , 即可看到每个人的信用 。
值得注意的是 , 当信用出现“正”“负” , 意味着可以进行交易 , 甚至可以开展一些碳慈善事业 。 “把碳减排的信用 , 把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饮食习惯等等方面都联系起来 , 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里面来 。 ”
王金南表示 ,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 , 目前中国公众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程度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 “好像都是政府的事情、企业的事情” , 在这个层面上如何利用大数据大网络 , 为碳中和赋能增绿 , 值得思考 。
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殊荣|蝉联殊荣!数梦工场荣获DAMA2021数据治理三项大奖
- 数据|数智安防时代 东芝硬盘助力智慧安防新赛道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