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储运有望告别全程冷链?南开大学学生团队提供新方案
以新冠疫苗为代表的众多生物药 , 对运输储存条件要求极高 。 疫情肆虐全球 , 如何安全有效地解决生物药的储运问题 , 一直备受关注 。
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从南开大学获悉 , 南开大学药学院“分子盔甲”学生创业团队的一项成果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策略 。 团队成员在导师指导下 , 开发出了一种能够替代低温设备 , 高安全性、低成本的新型生物药保护存储技术 , 为生物药储运提供了新方案 。
文章图片
生物制剂普遍具有稳定性较差的特点 , 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冷链处理或添加稳定剂 , 导致生产成本和潜在隐患大幅增加 。 “因此 , 我们急需新的生物药剂型 , 来有效保护生物药 , 提升其对抗外界环境影响的能力 。 ”南开大学药学院“分子盔甲”学生创业团队负责人、博士研究生乔杉说 。
“分子盔甲”团队研究发现 , 在一定的温和的合成条件下 , 可利用“一步法”将生物分子包裹在新型晶态材料中 。 这种新型晶态材料的包裹 , 就像给生物分子穿上了盔甲 , 可以保护生物分子不受外界环境破坏 。 实验证明 , 穿戴“分子盔甲”的疫苗 , 可实现日常环境甚至极端环境长期贮存、运输和使用 , 稳定性明显提高 。
据介绍 , 与传统的无机多孔材料相比 , 新型晶态材料具有更大的空隙率和比表面积 , 尤其是具有可调节的孔径以及可变的功能基团 。 “分子盔甲”团队创造性地将新型晶态材料与抗体类和疫苗类等生物药结合 , 对多克隆抗体和广泛市售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达木)进行“包裹” , 通过反复测试 , 最终筛选出适用于生物药的新型晶态材料保护策略 , 并对新策略的安全性和保护性能进行了多方面测试 。
结果表明 , 在各种模拟极端环境条件下 , 被保护的药物仍然保持其结构和活性:加热、酸碱、有机溶剂、压力等测试下 , 生物药都保持了近90%以上的生物活性;在4℃到50℃不断变温环境中保存2个月 , 生物药仍然保持活性 。 这一实验结果 , 证实了团队开发的新策略在生物制剂常温长期储存运输方面的潜力 。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新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新型晶态材料保护壳 , 即“分子盔甲”可以在生物药使用前通过一种极简便的方式完全去除 , 不会随药物进入人体 。 相较于传统添加稳定剂 , “分子盔甲”使新型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
乔杉介绍 , 这一成果的应用 , 或将为抗体药物和疫苗等生物制剂的制备、储运与使用提供一条新途径 , 并为便携式新型生物制剂剂型的开发探路 。
推荐阅读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强化渣土 运输安全专项整治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扎实推进公路工程中介服务专项整治
- IT|全球供应25亿剂疫苗 科兴上半年营收110亿美元
- IT|巴西两艘邮轮共计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6例
- 蛋白|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国药|二代新冠疫苗来了!打了一代,还需要它吗?
- IT|以色列正式批准开放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 限免疫力低下人群
- IT|美国CDC:无论接种疫苗与否 民众应避免邮轮旅行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IT|世卫组织:2022年或将成为新冠疫情危急阶段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