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研究者、评论家李星文选择的方式 , 是从微观视角切入 , 由某一部剧、某一个演员、某一位导演编剧出发 , 尽可能用个案串联起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 节目《国剧传奇60讲》第一季 , 囊括了30部经典老剧 , 第二季介绍了32位优秀电视剧人 , 目前第三季刚刚开播 , 视野挪到了最近十年的优秀剧目 。
曾被《国剧传奇60讲》提及的部分优秀国产剧 。
就像不同观众看完同一部电视剧 , 会给出不同的评价一样 , 不同的人听过李星文的分享 , 也应当能在心中画出属于自己的国剧发展脉络 。
25年来 , 《新周刊》扮演着中国城市观察者的角色 , 始终坚持通过影视剧集 , 把握时代脉搏 , 曾首创中国电视榜 , 也曾为现象级电视剧《士兵突击》推出专题《钝感的力量》 。 创刊25周年之际 , 我们完成了一场与李星文老师的对谈 , 共同审视中国电视剧的过往、当下与未来 。
文章图片
作者|苏炜
我们的影视剧对时代的回应还远远不够新周刊:您在《国剧传奇60讲》中 , 提到一个想法 , 就是对中国电视剧做一次完整的回顾 。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 , 该怎么总结国产剧的历史?
李星文:大致分成这样几个时期 。 一个是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一直到1978年 , 这中间的20年 , 算是电视剧的古早历史时代 。 有很长一段时期 , 电视剧不是录播而是直播 , 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 内容也主要是配合宣传需要 。
中国电视剧真正起步 , 应该是伴随改革开放开始的 , 1978年到1992年 , 我认为可以划分成第二个时期 , 大批电影人的加入 , 恢复了电视剧的生产创作 。 当时的很多剧无论篇幅还是叙事方式都和电影接近 , 比如单本剧、上下集电视剧特别多 。
这段时期的电视剧和全社会的启蒙思潮共振 , 诞生了很多先锋的、着眼于思辨性的剧集 , 比如《新闻启示录》《长城向南延伸》 , 还有王志文早期曾演过一部《南行记》 , 形式上很大胆 , 叙述视角不断在虚实之间切换 。 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刚刚恢复活力 , 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 在题材和手法上大胆探索 。 同时叙事性也得以恢复 , 篇幅扩容 , 从3集到5集再到18集 , 到1992年了有了四五十集的电视剧 。
下一个阶段是1992年到2012年 , 通常称为“电视剧黄金20年” 。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 , 思想解放是电视剧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 那么在这个阶段 , 产业兴旺构成国产剧发展的最大动力 。
电视剧市场逐渐形成 , 制片主体和盈利方式都更加多元 , 比如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的时候 , 电视台没有花钱 , 而是提供了每集几分钟的贴片广告位 , 片方可以自行招商 。 后来 , 民营公司多了 , 就有了更加正规的版权交易 。 新世纪以来 , 产业成熟 , 创作也成熟了 , 电视剧产量增加、水准提高、经济效益优异 , 产出了一批精品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