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列车”正在驶来!在10月10日举行的2021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首届城市轨道交通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国际论坛上 , 交控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郜春海透露 , 北京地铁11号线将率先尝试应用自主虚拟编组等技术 , 在全国首次开跑“智慧列车” 。
车厢可增可减虚拟编队
早高峰搭乘地铁的市民会发现 , 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时间点 , 地铁列车的发车间隔最小在90秒左右 。 地铁运行网络上 , 两列车的间距也保持在200米到400米 。 但交控科技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运行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所展示的“未来列车” , 发车间隔可以缩减到65秒 , 两车间距可降至40米 。
这依靠的是最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自主虚拟编组技术 , 此前在世界上还没有落地应用过 。 研发这项技术的交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包峰说 , 北京地铁11号线已经被定为国家示范工程 , 将率先尝试应用自主虚拟编组等技术 。 这也将是全国地铁首次跑起“智慧列车” 。
由于11号线西段站间距较短 , 最小发车间隔可能达不到65秒的理论值 , 但也会远低于当前传统技术90秒的极限 。
自主虚拟编组技术与如今的地铁列车编组完全不同 。 乘客多的时候可以添加车厢 , 但前后并不相连 , 而是采用通信方式将两组列车连接、追跑起来 。 高峰的时候就可以编队运行 , 提升运力;平峰的时候还能解编 , 降低运营成本 。
全球首个最高安全等级认证
总的来看 , 自主虚拟编组可以让运营能耗降低29% , 乘客平均等待时间减少40% , 总成本降低25%以上 。 “虚拟编组是基于车车通信系统 , 而不是传统的‘车-地-车’通信 , 大幅提升了效率 。 ”包峰说 。
与此同时 , 全球首个获得SIL4最高安全等级认证的自助感知系统也为虚拟编组列车配上了“慧眼” 。 列车依靠长短焦相机、深景激光雷达、广域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 , 一“眼”就能“看”到前方300米内的障碍物 。 采访人员在国家工程实验室所展示的车辆中看到 , 当车辆前方8米的轨道上突然出现了一根棍子 , 车头平板电脑屏幕迅速提示预警 。
【技术|首列智慧地铁列车将驶上11号线】同样应用在11号线列车上的 , 还有支持搭载多个子系统应用程序的“一体化平台” 。 通过这一平台 , 系统可以准确计算出车厢内乘客数量、密度;疫情之下 , 如果有乘客没有戴口罩 , 也能识别发现;相比传统列车突发情况时按钮呼叫司机 , 这列车则能检测到乘客呼救求援的动作……
智能化成未来地铁发展方向
根据计划 , 地铁11号线西段(即冬奥支线)将在年底开通 , 但自主虚拟编组技术明年开始才会在地铁11号线陆续落地 。 11号线开通初期还将沿用全自动运行系统 , 但会预留相应的技术条件 , 便于后期升级到最新技术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数据|数智安防时代 东芝硬盘助力智慧安防新赛道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