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狂人
在同事眼中 , 王贻芳是个极度追求完美的“科学狂人” 。
1963年生于江苏南京的王贻芳 , 成长在“文革”时期 。 在那个学工、学农的时代 , 他回忆起年少时跟同学一起去工厂实习、到农村住到农民家干农活 , “确实是增加了很多了解社会的体验 。 ”
学习对王贻芳来说 , 从来不是困难的事情 。 刚恢复高考 , 他就选了南京大学物理系 , 理由也很单纯——数理化的学科中 , 他不喜欢背生物化学 , 数学又太抽象 , “物理相对轻松一点 , 原理讲清楚了 , 就可以推导 , 不用背 。 ”
多年以后回想当时的选择 , 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太多前瞻性 , “第一步没有选错 , 就沿着这条路走了下来 。 ”大学期间 , 除了上课 , 他就泡在图书馆 , 大量阅读历史、艺术、小说和哲学、社会学书籍 。
很多接触王贻芳的人 , 都会对他知识面的广博印象深刻 。 直到现在 , 他依然保持着广而杂的阅读习惯 , “阅读历史和人文非常重要 , 你对很多事情的认识会更加理性 。 从历史的眼光去看 , 能看到整个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 很有意思 。 人文的积淀 , 对你理解和预估未来的变化 , 对你怎么选择项目、选择合作者 , 或是跟合作者沟通 , 都很有帮助 。 ”
他人生轨迹的改变 , 是从考上丁肇中先生的研究生开始的 。
上世纪80年代 , 丁肇中向教育部建议 , 在中国选拔年轻人才加入他领导的位于瑞士日内瓦的L3实验室 。 对王贻芳这一代中国学生来说 , 丁肇中是神一样的人物 , 系里推荐他去考试时 , 匆忙得连准备时间都没有 。 他还记得 , 丁肇中的考题都是书上不会讲的内容 , 需要靠物理原理去推导 。 当时并没有觉得太难 , 最终能考上 , 成了意外之喜 。
来到世界物理学家的“圣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 王贻芳迅速显示出天分 。
合作组有400多名科研人员 , 大家抢题目 , 写文章 , 第一年一共发表了21篇论文 。 而王贻芳一个人 , 就占了3篇 。 善于培养中国年轻人的丁肇中迅速看上这个年轻人 , 提拔他为唯一的学生组长 。
去佛罗伦萨大学攻读博士期间 , 他不懂意大利语 , 很难参与小组讨论 。 两三年后 , 他已经能用意大利语讨论艰深的专业问题 , 并用意大利语完成博士论文 。
“我大概比别人更努力一点” , 说起国外的学习生活 , 王贻芳轻描淡写 。 但事实上 , 天才背后是难以想象的努力 。 他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 , 甚至更长 , 偶尔到了周末能休息半天 , 就去逛逛博物馆 , 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
从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 , 他跟随丁肇中从研究生读到博士后 。 在实验室后期 , 丁肇中最受争议的AMS实验中 , 他成为了主要的设计人员 。 那些年 , 欧洲静谧的田园风光 , 他无暇顾及 , 而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研人员埋首在实验室 , 进行人类与宇宙太空的对话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