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离开丁肇中实验室时 , 王贻芳是想寻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 1996年 , 他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 , 2001年 , 他选择归国 。 在中国做中微子振荡实验 , 成为他当时最大的心愿 。
基础科学 , 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
缺钱、压力、风险、争议 , 是王贻芳作为项目领导者经常面临的难题 , 但他总是坚持而不妥协地渡过一个个难关 。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 就曾冒着做不成的风险 。 在这个中美合作的项目上 , 他拒绝采用美方提供的方案 , 因为“灵敏度比中方方案差20%” 。 很多人当时劝他 , 就用美国人的吧 。 他反驳 , 如果采用美方方案 , 国家的投入得不到足够回报 , 就算做不成 , 也不能妥协放弃 。
扛着巨大压力前行 , 他最终以实验的成功证明 , 中国中微子研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 。
王贻芳身上 , 综合着坚毅果断与严谨理性 , “我们一直说 , 基础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一个高的目标 , 才会有好的设计 , 才有高的指标 。 ”
很多时候 , 他无法向公众说出某个方程式有什么用 , 但会用一些例子普及基础科学的现实意义——没有热力学、牛顿力学等科学作为基础 , 两次工业革命无从谈起;现代医院临床上的核磁共振设备采用的超导磁铁 , 就是因为上一代美国最大的加速器Tevatron带来的超导磁铁技术突破与普及;万维网也是在高能物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 。
“如果对基础科学不关心 , 不知其所以然 , 一定会落后 。 基础科学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 。 ”他坦言 , 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拥有“世界第一”的追求 , 相应也会提升中国工业界的创新研发能力 ,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 , 是提高我们创新能力的绝佳途径 。 ”
谈到科学史时 , 王贻芳说 , 早在古希腊时期 , 西方就通过逻辑推理发展出一整套科学体系 。 但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 , 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更关注自身 , 而不是外部自然世界 。
他认为 , 从历史来看 , 因为不重视基础科学 , 中国吃过太多亏 , “从2000年前直到现在 , 中国的基础科学从来没有领先过 。 中国有四大发明 , 知道怎么制作火药 , 但根本不知道背后的化学规律 , 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科学体系 。 ”
鸦片战争失败后 ,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 但只是购买枪炮 , 没有引进西方的科学体系 , 最终甲午战争失败 。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引进了西方科学 , 比中国早几十年建立起科学体系 。
到今天 , 他依然需要不断普及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 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基础科学建设 。
“在过去的20年 , 我们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 , 始终没有变化 。 ”他拿出一个数据 , 中国的研发经费是GDP的2.4% , 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 但基础研究经费只占研发经费的6% , 跟发达国家15%~20%的数据相比 , 有很大差距 , “我们的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只有美国的1/5 。 国家应该有一个计划 , 把我们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到15% 。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选型|数据架构选型必读:2021上半年数据库产品技术解析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Apple|苹果高管解读AirPods 3代技术细节 暗示蓝牙带宽可能成为瓶颈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AirPods|苹果谈论AirPods 3:最大榨取蓝牙技术,希望获得“更多带宽”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Tesla|特斯拉新款Model S电池体积小能量密度高 外媒揭秘三大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