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到2025年 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二 )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核心” , 一年多来 , 天府新区聚力强化国家级新区综合承载能力 , 系统谋划形成以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统揽、天府实验室为核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模式 。
面向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 , 天府新区高标准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 , 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 同时 , 持续深化与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合作 , 推动“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2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天府新区布局 , 持续输出首创性、突破性、颠覆性科技研究成果 。
推动科技创新 , 在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看来 , 要着重强化成都的创新策源和知识集群功能 , 建设以成都为核心的多层次、多节点、链式协同创新网络 , 重点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 。
“加快推动成渝两地科技合作 ,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 成渝一直在加速相向而行 。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围绕“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西部科学城”等部署 , 两地将发挥各自科技资源优势 ,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平台、技术创新平台 , 凝聚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
关键词: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未来科技城
已聚集一批航空航天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
10月20日 , 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首栋建筑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正式封顶 , 这意味着该校区主体结构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 建成后 , 将拥有12个科研实验室、6个行业实训基地、1个高高原航空医学研究中心 , 以科技创新助力航空产业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产业 。
《规划纲要》提出 ,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 统筹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等资源 , 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 。
打造带动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 未来科技城正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 。 目前 , 民航二所民航科技示范区一期(B区)加快实施 , 将打造1300平方米卫星互联网科创空间孵化器 , 加紧对接一批卫星互联网创新团队和项目 , 加强航空航天优质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聚集 。 “在强化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方面 , 我们成功引进了广州辰创成都智能雷达研发及生产基地、欧瑞特光电高端光学加工检测设备生产及总部基地、富凯飞机加改装设计研发中心与飞机附件维修基地等一批航空航天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 。 ”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 将高质量打造国际一流应用性科学中心、中国西部智造示范区和成渝国际科教城 , 助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