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智慧校园建设提速 教育生态亟需完善

我们在警惕校园智慧产品破坏教育生态的同时 , 要加强校园教育智慧技术新应用监管 。 一是建立健全智能产品进入校园的体制机制;二是阶梯性稳步推广各类教育新技术的应用;三是切实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教育生态 。
在当前智能化时代 , 越来越多的校园应用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产品 , 这客观上带来了我们无法忽视的数据违规采集与泄露、非法交易与使用等问题 。 在诸多应用场景和领域中 , 人脸识别、虚拟监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进入校园 , 若任其不规范使用 , 可能会对教育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逆破坏 , 目前 , 我国教育领域智慧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
首先 , 智能产品进校园的准入规则亟待健全 。 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装备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学校的科学实验和论证机制 , 经过危害性测试和教学适应性评价的技术与产品方可进入学校 。 ”然而 ,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 各地各校缺乏落地的规章制度和可执行的具体标准办法 。 各级各类学校 , 目前国家尚缺乏整合供需层面的统一平台 , 导致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高质量过程数据 , 成为数据孤岛、数据烟囱 , 数据标准不统一带来的数据壁垒 , 加大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管理难度 。
【技术|智慧校园建设提速 教育生态亟需完善】其次 , 无专业机构或部门审查校园智慧产品 。 相较传统的金融、医疗等行业 , 教育数据支撑标准不统一 , 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融入教育平台赋能还不充分、不平衡 , 教育过程尤其是线下教学过程目前能够采集到的适时数据严重不足 , 无法为人工智能提供足够的适时教学数据支持 , 同时存在教育教学数据格式多样、标准不一、数据采集不完整等问题 。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受限于专业程度 , 无法对智能产品的安全性、科学性作出准确评估 , 存在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 。
最后 , 涉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侵权风险较大 。 以人脸识别为主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 表面上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 , 但当科技介入教育 , 如果对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处理不当 , 很容易产生伦理问题 。 我国目前并没有围绕面部识别等数据的专门监管法律 , 尚无办法保证数据获取和运用的透明性 。 如果一款科技产品不能保证数据的精确与安全 , 则肯定会出现滥用现象 , 引发伦理和法律问题 。 如某一线城市小学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 , 运用姿态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等技术 , 捕捉分析孩子在课堂上的各种活动 , 涉及学生隐私权益问题 。
鉴于以上问题 , 我们在警惕校园智慧产品破坏教育生态的同时 , 要加强校园教育智慧技术新应用监管 , 不搞一刀切、简单一禁了之 , 坚持疏堵结合、权其利弊、赋能增效、为我所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