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挂牌10年“等”来北交所,瞄准VR应用小龙头,同辉信息董事长戴福昊:要做从蛋壳里啄出的鹰( 二 )


这与他早期的创业经历不无关联 。 戴福昊是连续创业者 , 在同辉信息之前 , 他还创立过两个“同辉” , 那也是一段辉煌年代的往事——2000年 , 伴随着IT 产业的繁荣 , 中关村海龙电子大厦人头攒动 , 戴福昊是五层的一位店主 , 笔记本销售正火 。
但2003年的“非典”对线下业务造成了冲击 , 卖场一度门可罗雀 , 而“黑导购”对业态的破坏 , 比疫情更入骨髓 。
“用暴利方式赚取利润是‘杀鸡取卵’ , 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应该是‘滚雪球’ , 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 ”尽管业务经营顺风顺水 , 但意识到业务的科技含量及可持续性不足 , 在谨慎考量后 , 戴福昊决心转型 。
转型大多九死一生 , 戴福昊也经历了两三年的摸索 , 确立了两条原则——要有新的市场增长点 , 也要有更高的技术含量 。 随后 , 从显示技术到视觉解决方案提供商 , 同辉信息开启了新的征程 。
在精选层公开募股的招股说明书中 , 同辉信息将公司迄今为止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08年至2012年、2013年至2016年、2017年至今 。

戴福|挂牌10年“等”来北交所,瞄准VR应用小龙头,同辉信息董事长戴福昊:要做从蛋壳里啄出的鹰
文章图片

戴福昊自述 , 同辉信息的起步 , 得益于商用显示领域液晶大规模替代CRT的技术升级 , 以及由此带来的传统灯箱广告向电子媒体广告的应用迁移 。
但液晶产品也有局限性 , 彼时京东方尚未崛起 , 液晶产品的竞争力控制源在于面板 , 而LG、三星及夏普等日韩厂商把握着产业话语权 , 我国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以及产业链建设不配套等原因 , 整体的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 , 多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 。
门槛不高 , 红海很快到来 。 蓬勃发展不过两三年的时间 , 国内市场掀起了惨烈的价格战 。 同辉信息以与顶尖品牌合作和“7*24小时”服务保障为优势 , 但在性价比的冲击下 , 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 处境日渐尴尬 。
“就像早期在海龙电子大厦 , 我不接受拿低品质去获取客户的逻辑 。 因为我明知道这个逻辑未来是会产生问题的 , 我们会珍惜自己的羽毛 。 ”戴福昊意识到 , 随大流去拼价格不可取 , 是时候跳出来了 。
2012年 , 同辉信息在新三板做了第一次定向增发 , 并酝酿由简单的液晶集成向综合显示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 。 这次升级核心逻辑是提高附加值:随着技术的融合 , 在软件和内容制作能力增强的背景下 , 产品就不再成为壁垒 , “跨界”的可能性出现 。
“我们(这次升级)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 , 最终实现了突破 。 ”戴福昊坦承 , 这次的升级在团队内部存在争议 , 一些员工不赞成“走出舒适区” , 但好在高管团队空前团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