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学生发明与其父研究高度相似,科创比赛不是“拼爹”
2015年,中学生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又称“便携式多组份气体紫外现场分析仪”)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 。2018年,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 。
文章图片
而据媒体报道,刘某阳的父亲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 。刘某阳的发明,与刘建国所在研究所的研究成果高度相似,连外观都几乎一样 。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已经启动调查,若属实将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也表示已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儿子获奖发明被指与父亲所在机构的研究成果相似,自然引发人们的疑虑:刘某阳是否借助父亲的力量完成发明创造?是否存在违反科研规范的抄袭剽窃行为?这其中又是否侵犯了第三方的正当权益?
这些怀疑,有待严格公正的调查解开 。如果调查证实刘某阳的发明创造违反比赛规则,那么其因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理应被收回 。此外,如果刘某阳被重点中学录取一事与其获奖直接相关,那么他目前所就读的学校也应密切关注调查结果,从而维护招生公平底线 。
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虽然是面向学生的赛事,但一样要遵循科研规范和学术伦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公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规则》明确指出:“作品存在抄袭、成人代做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学术不端问题”不接受申报 。如果一些青少年在比赛中弄虚作假、学术失范,就是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留下污点 。
然而,与科研界出现的抄袭、剽窃现象不同,中小学竞赛背后“成年人”的影子,让判别学术不端问题显得更为困难 。在此类剽窃事件中,被剽窃者和剽窃者的特殊关系,让原创者检举揭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尤其是非现场类的竞赛,人们无法准确得知学生作品的创意有多少属于独创,又有多少来自其背后“高人”的指教 。
平心而论,由于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出身于科研之家的学生确实存在先发优势 。这种“家学”的传承,留下了不少“一门都是科学家”的佳话 。如果完全否认科学家家庭对子女教育的优势,那么也不利于优良科研传统的传承,不利于优秀青少年从小培养科研兴趣 。
推荐阅读
- 人物|马斯克承认输给了巴菲特:曾尝试挑战喜诗糖果,但最终放弃
- 人物|马斯克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有性格 明年底或完成原型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人物|印度人接管硅谷的背后:技术军团整体作战
- 人物|张庭林瑞阳:“教母”和“大哥”
- Top10|2021最受年轻人关注的十大人物
- 人物|俄罗斯网络博主为吸引流量 闹市炸毁汽车 结果够“刑”
- 数字货币|比特币发明者到底是谁?马斯克这么说
- 人物|详解硅谷大佬关系链 谁给马斯克投资、谁陪伴乔布斯走完最后日子?
- 人物|马斯克:打算在火星上实行直接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