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同样也受到了报告人的关注 。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的邓文韬研究员 , 他的报告“AI记忆问题和HKSAR中的遗忘权”(The problems of AI memory and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in HKSAR)分析并指出被遗忘权在概念和伦理上所存在的困难 。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赵培做了题为《数字记忆的困境——基于斯蒂格勒技术观对数字记忆的反思》的报告 。 报告从斯蒂格勒的思想出发 , 指出基于数字化第三持留的记忆的工业化 , 不仅导致了知识的丧失 , 还造成了欲望与个性化的毁灭 , 从而引发时代的精神性危机 。 为了抵抗数字记忆的威胁 , 当代需要发展数字遗忘来维护人的尊严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黎春娴的报告《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社会应该发展吗?——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则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 , 对生物识别技术进行了反思 , 分析了中西方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不同态度 , 并建议从一个更为平衡的方向去有节制地发展生物识别技术的相关应用 。
多位报告人从传统哲学资源中寻求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崔中良副教授的报告《人工智能研究中人机交互实现的感知基础》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 , 结合哲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 , 探讨了以通感作为机器与人类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李日容副教授以《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此在看人工智能发展的限度——兼论德雷福斯AI批判的局限性》为题报告了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此在对人工智能发展限度的思考 , 指出德雷福斯对符号主义AI的形式化本质的批判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式AI的非形式化路径的肯定都有失偏颇 , 由时间性此在所揭示出来的AI的发展方向应该致力于此在形式与非形式化生存的内在融合与统一 。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索引博士的报告《论虚拟现实体验对人主体性建构的影响》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 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超出其作为客观技术工具的功能性范畴 , 而对人的主体性建构产生了虚拟化、可塑化、信息化和交互主体化等影响 。 在此背景下 , 一种非本质的、去中心化的主体生成观或许更加适用于思考人在今天这个全面技术化时代的生存境况 。
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潘天群教授及其博士生郑炳楠、浦江淮的报告则围绕智能概念及奇点(智能爆炸点)及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 潘天群教授的报告《智能系统的增殖与进步》从逻辑分析的视角对智能概念展开精确分析 , 认为智能可理解成系统面对环境而提出的问题或者挑战而提出方案的能力 , 这样的能力可以被比较但难以被精确度量 。 人类一方面通过生物本能实现基因增殖从而实现智能增殖 , 同时通过知识的增加人类的智能呈现出智能进步 。 超级智能机器被设想为人所制造且能够代替人类制造机器的机器 , 而这样超级智机器被制造出来 , 机器智能大量增殖的奇点便会到来 。 郑炳楠的报告题目是《查尔莫斯对奇点论证的重塑及其问题》 。 报告重新审视了查尔莫斯对于奇点问题的论证和思考 。 浦江淮的报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 其报告题目为《机器可以进行科学发现吗?——从BACON到AlphaFold2》 。 人工智能专家一直在探索如何用机器帮助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 , 而AlphaFold2对蛋白质结构的揭示则是近期科学界的重大事件 。 浦江淮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程序BACON和AlphaFold2 , 认为机器具备进行科学发现的可能性 。
推荐阅读
- Google|谷歌暂缓2021年12月更新推送 调查Pixel 6遇到的掉线断连问题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最新消息|宝马LG和其他公司正考虑使用量子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
- 吴祖榕|上线 2 周年,用户数破 2 亿,腾讯会议和我们聊了聊背后的产品法则
- 硬件|上线两年用户破两亿,腾讯会议还能做什么?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
- Linux|glibc在默认情况下并未妥善解决Y2038问题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
- Lenovo|因联想科创板上市问题 证监会问责中金公司并处罚旗下5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