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在少年英才身上,看到“未来科学家”的最好模样( 二 )


从顶科论坛到全球大会 , 期待用中文发出“中国之声”
“小科学家们的报告让我兴奋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王恩哥说 。 曾就读于长春吉大附中实验学校的黄子芮关于“水体积”的分享 , 勾起了他的回忆 。 王恩哥说 , 自己也曾研究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水 , 也有人问他“水有什么好做的” , 但他一直坚信 , 即使简单如水 , 也有很多未解之谜 , “能把简单的事情做正确 , 就是了不起 。 ”
今年春天 , “中国天眼”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 引来世界瞩目 。 为什么要建造“天眼”?武向平说 , 和许多科学领域一样 , 天文学是用数据说话的 。 有了大科学装置 , 中国科学家就能在国际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 同时开启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少年|在少年英才身上,看到“未来科学家”的最好模样】专注、乐观、爱幻想、善动手……参与交流对话会的少年英才身上 , 展现出的分明就是“未来科学家”的模样 。 少年英才们还有一个远大目标:有一天能站在世界性的科学大会上 , 用中文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 在全球舞台上发出“中国之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