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媒体|涨价潮下,宁德时代们的三重焦虑( 三 )


原料短缺将长期存在
如果说价格是电池企业的短痛 , 那么原料短缺就是长痛 , 未来几年都会存在 。 因为电池市场的增速远超预期 , 即便有不少其他行业的企业跨界进入锂电产业链 , 但整个供应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
锂矿本身储量充足 , 但受限于扩产步伐 , 供应还是跟不上电池生产规模的扩张速度 。 过去数年 , 中国锂矿的对外依存度约为75% , 青海、江西等地区的锂矿品味较低 , 开发成本较高 , 本土锂盐生产商开发热情不高 。
2020年之后 , 海外锂矿由于此前锂盐长期价格低迷 , 扩产速度放缓 , 加之疫情影响 , 扩产速度受到进一步影响 , 最终导致锂盐价格飙升 。 而随着锂盐价格的持续上涨 , 海外锂矿已经如前文所属 , 采用拍卖形式销售 。 同时 , 不论是海外锂矿 , 还是国内锂矿都在加大扩产步伐 。
但提升锂矿产能不可能一蹴而就 , 锂矿开采面临着环保监管、人力资源、基础建设三大难题 。 后两个问题对于国内锂矿会稍显轻松 , 但环保监管不论国内还是海外 , 都限制着锂矿产能的快速提升 , 而这种限制还是每一个公司都必须接受的 , 否则动力电池的环保属性就会受到质疑 。 至少未来两年内 , 锂矿供应紧张局面无法有效缓解 。
除了锂矿 , 电解液的供应紧张情况至少要持续到2023年 。 铜箔虽然目前尚不存在供应紧张 , 但考虑到铜资源的不确定性 , 未来铜箔的供应充满变数 。 正极产能主要受锂矿和磷化工产能限制 , 同时伴随磷酸铁锂需求爆发 , 磷酸铁锂的供应情况比三元锂更加严峻 。 隔膜目前接近满产满销 , 此前市场价格波动不大 , 产能扩张热情不高 , 未来将出现供应紧张局面 。
锂电池生产涉及到的所有上游供应品类在未来几年都将处在供应紧张之中 , 这比价格上涨更让电池企业焦虑 。 至于依靠电池回收缓解供应紧张局面 , 在市场高速增长阶段完全不可能 。
BloombergNEF(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 , 2025年中国市场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500GWh , 2030年将达到1000GWh , 仅对应的负极材料需求就高达65万吨和130万吨 , 而2025年中国电池回收规模预计为7万吨 。
根本原因 , 还是市场增速超出了此前最乐观的预期 。 同时叠加疫情影响 , 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供需错配 , 导致供不应求 。 考虑到未来十年市场都会保持高速增长 , 上游材料的产能建设周期多为2年-3年 , 再计算产能爬坡时间 , 即便最乐观的判断 , 关键材料的供应紧张2023年之前很难缓解 , 2025年之前锂电池材料供应都将持续偏紧 。
在关键材料中 , 目前供应相对稳定的是负极材料 , 但在这一领域 , 存在着另一个困扰着电池厂商的大问题——碳排放 。 因为碳排放问题 , 负极材料扩产乏力 , 大概率也将出现供应紧张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