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原始创新 始于毫末( 二 )



人物|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纳米限域催化”:原始创新 始于毫末
文章图片

包信和院士 谢震霖 摄
“科学只要方向对 , 就不怕路途遥远”
毫末之中的奥秘得以揭开 , 背后是包信和院士和他的团队长达二十多年的刻苦钻研 。
上世纪90年代 , 得知中国科学院希望引进一批国际高层次人才 , 远在德国的包信和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待遇 , 毅然来到大连化物所 , 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充满斗志 , 将研究瞄准催化中的关键问题 , “解密催化黑匣子” 。
由于“黑匣子”破解的难度很高 , 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迷 , 然而包信和始终笃信已经选择的研究方向 , “在纳米催化这条研究道路上 , 团队坚持了20多年 。但团队始终相信 , 科学研究只要方向对 , 就不怕路途遥远 。”
突破多少带些偶然性 。2006年 , 在将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填充到碳纳米管的过程中 , 研究团队发现某些实验数据超出预判 , 而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包信和的关注 , 随即是专注于目标的大量研究试验 , 突破瓶颈后 , 终于水到渠成 。
一次实验现象转瞬即逝 , 但包信和能够敏锐地抓住一个或几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反应 , 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 , 探索其科学本质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科学家的敏锐直觉和长期积累 。
除了带领科研团队 , 包信和在大连化物所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所长 , 但是这位院士的办公室却常年“设”在实验室 , “我始终坚信 , 要在科研上有所收获 , 绝对不能离开一线 , 不能离开实验室 , 不能离开学生们 。”包信和说 。
团队之力
一项重要的原创成果 , 一定是源于广博的知识 , 巧妙的联想 , 合作的胸怀以及坚持与恒心 。
尽管一路走来困难重重 , 但包信和的研究团队始终保持和谐团结的学风 , 以对于科学真挚的热情彼此扶植合作 。
“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及其产业化应用开发需要多个研究团队、上百位研究人员的团结协作 , 任何一环出现短板或松懈都无法达到今天的效果 。”包信和说 。
在这个团队中 , 定期组织科研骨干的工作研讨已成常态 。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邓德会是这些研讨会的“常客” , “我们经历过很多艰难的阶段 , 可能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多文章发表 , 但是大家的热情真的从没减弱 , 真正的科学研究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 , 整个团队都是很有信心、锲而不舍的 。”邓德会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