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辽宁振兴的“最大增量”( 五 )


前不久召开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 大连理工大学5项成果获奖 , 其中化工学院樊江莉教授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的创制及应用”项目便是在这里诞生 。
和许多科研人员一样 , 瘦弱的樊江莉教授有些内向 。 只有谈起钟爱的科研工作和熟悉的研究课题时 , 她的话语才多了起来 , 眉宇间充满了自信 。 “大家对血常规检测都不陌生吧 。 血细胞分析是临床重要的常规检测 , 我国每年有十多亿人次进行血液细胞分析 。 现在绝大多数医院使用的检测设备 , 就是基于我们的研究成果创建的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 。 ”樊江莉和团队成员杜健军教授一边介绍 , 一边带着我们来到实验室一楼的展厅 。
长期以来 , 国内各大医院用于血细胞分析的关键医疗设备都被国外企业垄断 , 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被列入“中国尚未掌控的核心技术清单” 。 樊江莉教授团队历时十几年执着探索 , 使我国在该领域一跃站到了全球最前沿 , 目前他们已经获1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 。
以樊江莉团队研究成果为核心技术 , 2011年起国产高端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已累计销售超万台 , 荧光染料试剂销售额超20亿元 , 目前已在多家三级医院和医疗机构应用 , 迫使传统垄断性的跨国公司产品降价、撤出中国市场 , 降低了患者医疗成本 , 同时该项目已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医院应用 。
樊江莉告诉采访人员 , 眼下 , 她和团队成员已经开始下一代技术的研发 , 计划利用2到3年时间 , 研制出灵敏度更高的试剂 , 并通过与仪器的匹配 , 能够实现对白血病的诊断 , 从而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于海斌团队
让工业“无限”互联 夺得国际话语权

辽宁|辽宁振兴的“最大增量”
文章图片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成果展厅 。 本报采访人员 赵敬东 摄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创新路园区的科技成果展厅内 , 一块“基于泛在感知的新一代网络化控制系统”大型展板 , 浓缩了近20年来沈阳自动化所科研团队对实现我国工业生产智能化的执着追求 。 “复杂工业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无线控制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团队带头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研究员说:“我们的定位是面向制造业 , 解决制造过程中传感、控制和装备的互联问题 。 ”
互联需要网络来实现连接 。 他们要做的就是搭建起一个工业网络 , 把机器和机器连接起来 , 把工厂和工厂连接起来 , 让人—机—物充分融合 , 让生产感知、生产控制和生产决策上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