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从群星到基因,数字“燃料”创造新知( 三 )


数字反应堆不仅是计算材料的“菜谱” , 在迈入计算育种方向后 , 它将成为粮食种子的来源之一 。
以水稻为例 , 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 , 几乎是人类基因总数的2倍 , 面对海量的基因数据 , 如何破解水稻的“基因”密码?生物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缺一不可 。 “育种工作就像跳高 , 到达一定的高度后 , 需要颠覆性的技术推动领域发展 。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说 。
数字反应堆将以育种大数据为“燃料” , 将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先进技术方法高效融合 , 通过现有的基因、分子、环境和表型等多模态多尺度海量数据集 , 建立高精度分子育种模型 , 以期加速育种的全流程智能化研发 。
“数字反应堆的研发 , 将推动作物育种从‘试验选优’向‘计算选优’的根本转变 , 促进育种科学范式变革 , 全面提高育种数量、速度、质量和产量 , 推进分子精准育种技术在我国农作物育种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 ”胡培松说 。
观天制药走出交叉新路
“宇宙从来不是寂静无声的 , 随着现代天文学 , 特别是射电天文的发展 , 我们通过射电望远镜捕捉到了巨量且丰富的宇宙信号 。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李菂说 。
射电天文数据量大、复杂度高 , 并且在观测过程中随时伴有人类活动对信号捕捉的影响 , 如何从获取的海量数据中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 已逐渐成为制约天文学发展、探索宇宙奥秘的难题 。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天文领域 , 让天文学者看到了解决天文数据处理难题的曙光 。 据了解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青年科学家 , 在全球率先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算法 , 在海量宇宙信号数据中 , 筛选出想要的内容 , 并找到新脉冲星 。 FAST建成后 , 我国自研的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技术 , 结合深度学习方法 , 成功捕获并研究了快速射电暴等重要现象 。
一个基于FAST的计算天文智能计算平台已在规划之中 。 在李菂的畅想中 , 数字反应堆将在快速射电暴、脉冲星单脉冲、密近双星系统脉冲星信号筛选等研究方向中承担重要角色 。 它将以“管家”的身份 , 实时处理100TB每天的脉冲星巡天数据 , 建立国际领先脉冲星搜寻数据流程 , 并深入探索宇宙“时间”前沿、恒星演化机制等科学问题 , 同时建立协同开放的天文大数据服务平台 。
“研发成本高、周期长、自然流失率高”是掣肘药物研发的三座大山 , 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的成本高昂且失败率高 。 如同神农尝百草 , 传统制药总是以年为单位计数 , 在不断的试错中发展 。
“寻找有效、合适的药物靶点是新药研发的首要任务 。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苏为科说 , 没有好的靶点 , 就好比找不到敌人的位置 , 有再先进的武器都难以击中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