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当你点开自己发出的微信语音时 , 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是我自己发出的声音吗?为什么和自己平常声音不一样?为什么不如自己听到的好听?

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
文章图片
图1/5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 来源 | 微博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一切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发生振动 。 当你听到呼呼的风声 , 这是空气在振动;当你弹奏吉他拨动琴弦时 , 琴弦在振动;当你在说话或唱歌时 , 你的声带在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在日常生活中 , 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 , 这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的典故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水中的鱼儿听到岸边有人高声说话会游走 , 这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而宇航员在太空中虽然面对面 , 但是说话交流需借助无线电 , 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传播介质:导致语音难听的“罪魁祸首”
声音可以通过介质进行传播 , 从而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 。 传播介质不同 , 感知到的声音也会不同 。
感觉录音里自己的声音 , 不如直接听到自己的声音好听 , 正是因为声音在传入内耳的过程中 , 传播介质不同 。
声音传入内耳有两种方式 , 分别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 。

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
文章图片
图2/5
来源 | sqhearing
当自己听自己说话时 , 声音主要依靠骨传导 。
骨传导 , 简称“骨导” , 指声音经颅骨传至内耳 , 使内耳淋巴液产生振动 , 螺旋器随之振动感应声音 , 随后听神经将声音传至大脑 , 从而引起听觉的一系列过程 。
在生活中 , 当我们用双手捂住耳朵自言自语时 , 无论多么小的声音 , 都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所说的内容 , 这就是骨传导作用的结果 。
波长越长的声音 , 也就是所谓的低音 , 更容易穿过身体组织到达耳朵 , 因此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更有磁性且更低沉 。
另外 , 骨传导可以更为直接地将声音传至内耳 , 音量损失较小 , 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更为响亮 。
当自己听自己的录音时 , 声音主要靠空气传导 。
空气传导是我们感知声音的主要途径 , 简称“气导” 。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 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 , 再经由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神经 , 听神经又把信号传给大脑 , 这样 , 人就听到了声音 。
声音在经过空气传导的过程中 , 因受到空气阻力 , 振幅逐渐减小 , 能量逐渐衰减 , 因此通过空气传导进入人耳的声音会显得比较单薄且音量较小 。

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
文章图片
图3/5
来源 | 根据查询信息自制
对比两种传导方式 , 骨传导更为直接 , 而气传导会受空气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 因此 ,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 为何录音里的声音“变得”不好听了 。
导致语音难听的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
当周围环境太过嘈杂时 , 你的声音会被其他杂音所干扰 , 语音中的声音会变得杂乱 。
设备因素
录音设备也会对声音的音质有一定的影响 。
若录音设备质量较差 , 声音被设备转化为模拟信号时 , 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声音 , 都会被过滤器过滤掉 , 这会造成声音失真 , 使声音产生很大变化 。

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
文章图片
图4/5
来源 | Pexels
心理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总是会偏爱自己熟悉的事物 ,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曝光效应” , 又称为“熟悉定律” 。
相比于语音中的声音 , 我们更习惯于直接听到的声音 , 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听到的声音更好听 , 而语音中的声音较为奇怪 。

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
文章图片
图5/5
来源 | 根据查询信息自制
其实 , 录音里的声音更加接近现实中你真实的声音 , 也就是其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 , 两者都是通过空气进行传导的 。
【新浪科技综合|微信语音里自己的声音为什么那么难听?】在生活中 , 我们可以运用“曝光效应” , 多听一听语音里自己的声音 , 慢慢习惯 。 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音技巧 , 改变自己在语音里的声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