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


|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邓双琳
来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从踏足医疗健康领域算起 , 经历六年发展后 , 京东健康上市了 。
“进入健康这件事 , 能做多大我们暂时还算不准 。 但我感觉 , 这事儿做好了 , 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 ”刘强东曾经对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如是说道 。
截至发稿前 , 京东健康的市值已经突破3500亿港元 , 这一数字超过了京东市值的1/3;京东健康也是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募资规模第二高的新股 , 仅次于其今年6月在港二次上市的母公司京东集团 。
不管从哪个维度看 , 刘强东都离“再造一个京东”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
而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另两极“巨头”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也同在港股 , 12月8日京东健康上市首日 , 市值已经超过阿里健康 , 也将平安好医生远远甩在身后 。

|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
文章图片
图2/5

根据京东健康披露财报数据 , 公司今年前三季度收入为132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77.1% , 并从2019年就已经实现经营盈利 。 此外 , 京东健康的增长强劲 。 据招股书披露 , 至今年9月30日为止的十二个月 , 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数为8000万 , 相比2017年这一数字接近翻倍 。
互联网医疗行业出现已久 , 但始终未被渗透彻底 ,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称 , 2019年 , 中国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 。 同样 , 2019年 , 就中国门诊量而言 , 在线问诊占总咨询量的6.0% 。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数字化初期阶段 。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将这一行业推上了爆发的快车道 。
疫情发生初期 , 大众的生活方式被迅速改变 , 全社会对于健康的意识空前提高 , 尽量将一切行为“线上化”成为抗击疫情的手段之一 。 “网上下单、送药上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 在线问诊的频率也大幅增高 。
相关报告称 , 2020年第一季度 ,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的线上医院的在线问诊次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17倍 , 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比同期增长了 20 多倍 , 处方量增长了近 10 倍 。
京东健康也乘势而起 。 数据显示 , 2020年2月份以来 , 其全渠道布局的O2O购药服务“京东药急送”用户数量和订单量均有明显增长 , 其中新用户占比达八成 。 此外 , 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日均在线问诊量约9万次 , 是去年同期的近6倍 。
在疫情的刺激之下 , 其他在线医疗平台也在今年实现了增长 。 阿里健康三季报显示 , 阿里健康在2020年首次实现了盈利 , 而平安好医生的中期报也显示其上半年总收入27.47亿元 , 同比增长了20.9% 。
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利好环境 , 也因此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许多互联网大厂都蠢蠢欲动 , 开始着手布局 , 进军医疗 。 对京东来说 , 在健康业务上 , 其已经赶超了BAT , 但在未来是否还能保证这一优势 , 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
前世今生
尽管京东健康从2019年才开始独立融资 , 但关于京东与健康行业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 刘强东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构思了 。
2014年 , 泰州市领导找到了刘强东 , 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 。 刘强东派出了一支小队去当地调研考察 , 但由于彼时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只是个雏形 , 地区相关政策尚未落地 , 风险太大 , 所以这个项目只能暂时搁置 。
但刘强东没有放弃 , 在紧抓电商和供应链的同时 , 他仍不忘进攻健康行业——“医药和医疗行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机会巨大 , 你们要么做成 , 要么换人!”刘强东对辛利军团队说道 。
2016年 , 刘强东又让辛利军去江苏泰州考察和洽谈项目 , 这一次 , 当地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超前思维令辛利军感到吃惊 。 在辛利军的汇报会上 , 京东健康的雏形就已经在刘强东的脑中形成 。
2017年7月 , 京东与江苏泰州市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 , 这一动作标志着京东健康的成立 。 京东健康与泰州市合作建设现代化医疗健康产业园 , 并推出在线问诊服务 , 标志着京东健康从医药电商跨入互联网医疗阶段 , 正式开启了 " 医、药联动 " 闭环体系的商业模式 。

|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
文章图片
图3/5
来源/ 京东健康总部微博
京东已经布局了医药零售行业 , 但相关团队在经营药品零售业务的过程中发现 , 不少用户在购买药品时有咨询医生的需求 。 刚巧 , 在一次和医疗行业的朋友餐叙时 , 有人在饭桌上问了刘强东和辛利军一个问题:“京东现在有大药房 , 可是没有医生 , 要不要考虑开医院?”
刘强东和辛利军经过一番商讨 , 最后决定干就要干的彻底 , “如果京东要进入健康产业 , 就要剥离出来 , 按照它自身的规律来发展 , 而不是跟着零售走 。 ”刘强东说 。
于是 , 京东健康开始形成“医+药”闭环 , 两大业务协同发展 。 但“医药联动”对京东健康来说 , 走得并不如想象中顺利:每家医院的系统、规则和对医生的管理标准都不一样 , 京东健康必须脚踏实地地去逐步开展医疗业务、进入医疗体系 , 与医院、医生去深入沟通 。
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用户对互联网的认知度提高 , 京东的 " 医药联动 " 闭环体系越来越受市场认可 , 从2019年开始 , 京东健康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
数据显示 , 2019年10月 , 京东互联网医院入驻医生约为3万名 , 每日在线问诊量为3万人次;而截至今年9月20日 , 京东互联网医院入驻医生数量则已经超过6.8万 , 建立了16家互联网医疗专科中心 。
截至今年上半年 , 平台日均在线问诊量近9万 ,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平台已入驻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 。
据招股书披露 , 京东健康的总收入在2020年前三季度为132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77.1%;截至2020年9月30日为止的十二个月 , 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为8000万 , 相比2017年这一数字接近翻倍 。
赶超BAT
2014年 , 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中信21世纪 , 后更名“阿里健康” , 正式进入医疗领域 。 同年 , 腾讯也通过投资的方式开始涉足医疗行业 。 2015年初 , 百度正式宣布成立移动医疗事业部 。
京东健康虽正式入场的时间最晚 , 但如今 , 不仅在市值上 , 还在盈利等诸多能力上 , 都已经赶超了BAT的健康业务 。
腾讯的健康业务一直水花不大 , 而百度的移动医疗事业部早些年就已经被整体撤裁了 。 BAT中唯一可以和京东健康相抗衡的是业务相似的阿里健康 。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 , 都是从医药电商业务切入医疗健康领域 , 但不同于阿里健康今年才实现盈利 , 京东健康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
阿里健康2020中期财报显示 , 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实现扭亏为盈 , 净利润为2.78亿元 。 而京东健康招股书显示 ,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 , 京东健康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 。

|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
文章图片
图4/5
来源 / 燃财经截图
京东健康持续盈利的原因 , 在于其零售医药业务 。 2017-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内 , 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产生的收入占平台总收入约95% , 其中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8.4%、88.8%、87.0%及87.6% , 平台服务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9%、7.4%、7.3%及6.8% 。
相关分析师指出 , 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医药厂商 , 京东健康的亮点在于处方药市场 。 目前 , 处方药在市面上流通的要求与门槛较高 , 但京东健康组建了一支由自有医生和外部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 , 其基于自有药师和医生团队 , 能够提供在线药事服务 , 为用户和患者提供专业的合理用药建议、安全用药指导等 。
而供应链能力则是京东健康快速崛起的关键 。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 我国医药物流行业整体处于“小而散”的状态 , 存在着集中度不高、层级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 。 复杂的医药流通供应链 , 不便于管理 , 加上广阔市场覆盖差 , 这一直以来都是药企发展的一大痛点 。 同时 , 利润空间太有限 , 如何降低供应链成本则成为了零售商在药品流通环节首要考虑的问题 。
“送得快”是许多用户对京东的第一印象 , 这点在京东健康上也得到了良好“继承” , 京东集团在不断为京东健康输入人才、核心技术、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全国范围内的履约网络、物流网络 。
其招股书披露 , 截至2020年6月30日 , 京东健康与京东集团合作 , 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 , 借助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 , 京东健康可以通过其全渠道布局为全国200个城市的用户提供7×24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达的送药上门服务 。
未来竞争
互联网医疗是一块绝对的蓝海市场 , 尤其今年疫情发生后 , 医疗行业在民生需求与政策的加持下快速升温 , 互联网大厂们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
2017年将移动医疗事业部整体裁掉的百度再次进攻医疗行业 。 据AI财经社报道 , 今年3月 , 百度成立了百度健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并以独立公司高调推出直播问诊 , 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甚至亲自坐诊直播间 。 据了解 , 百度将重点放在直播+在线问诊上 , 并打出了其直连医生数最多的宣传点 。 今年8月 , 百度健康再次切入慢病管理 , 想通过更多的服务方式增强用户黏性 。
而今年动作颇多的字节跳动 , 也拉来百度系元老 , 启动了小荷医疗和松果门诊。
除了高调入场“呛行”的互联网大厂 , 一批垂直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微医、春雨医生等多家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也迎来了流量高峰 。
一时的领先不代表永久的竞争力 , 前有狼后有虎 , 京东健康的处境并不轻松 。
疫情刺激下 , 医药电商领域迎来爆发 , 已然成为蓝海中的一片存量市场 , 而线上医疗服务仍有大幅增量待开拓 。
艾瑞咨询研报显示 , 由于过去几年整体医疗大环境仍较为保守 , 医保支付、处方药线上购买等尚不明确 , 再加之移动端诊后管理技术有限 , 共同导致了盈利模式的长期不明晰 , 使得市场上供求方缺乏动力 。
根据艾瑞咨询推算 , 2019年互联网医疗诊后市场供给端仅占需求端规模的1/10左右 。 但是 , 随着2020年多项政策的出台及国家医疗大战略方向的明晰 , 以及疫情对于互联网医疗诊后的推动 , 使得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务可及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 , 需求的井喷也将刺激并加速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 , 至2022年互联网医疗诊后供给端规模将提升至需求端规模的1/4左右 。

|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
文章图片
图5/5

不同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这样具备天然电商基因优势的互联网大厂 , 平安好医生这类垂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 初期切入市场时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 , 再拓展至其他医疗生态环节 。
摆在京东健康面前的挑战显而易见 , 如何突破线上诊疗市场、丰富自己的营收结构 , 真正从零售体系中剥离出来 , 才是京东健康下一步亟需发展和解决的问题 。
可以看到 , 京东健康正在想办法加强自己各环节的竞争力 , 比如依靠数字化赋能医疗机构的TO B业务 。
根据招股书的显示 , 京东健康除了打造自身的“医+药”业务生态闭环外 , 还利用自身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能力 , 帮助B端的医疗机构及其供应商提供智能医疗解决方案 。
互联网医疗的战争还只是开始 , 如何保证未来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 京东健康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
【|京东比BAT更“健康” 但互联网医疗战争才刚开始】(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