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锂电池的葬礼( 六 )


其次从市场角度 , 梯次利用经济效益确实不佳 。 其涉及的逆向物流系统颇为复杂 , 中间环节众多 , 远比直接拆解回收要麻烦 , 不如直接回收来得省事 。 而且复杂的流程严重堆高了梯次利用电池的成本 , 甚至出现重组电池和新电池价格倒挂的怪异现象——旧的比新的还贵 , 如何能说服下游采购方选择梯次利用产品?
最后 , 梯次利用的安全性也不敢恭维 。 当前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一直是个显著问题 , 且很多隐患就是在使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 , 例如溶液中离子结晶导致内部结构形变等 , 声称旧电池比新电池安全显然不负责任 。 这就使得在消费端 , 很难说服消费者接受梯次利用产品 。
甚至于从国家层面 , 对梯次利用的安全性也持怀疑态度 。 在今年六月份 , 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 , 征求意见稿就明确只出 , 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动力电池性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健全前 , 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 。 而在9月份的正式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中 , 去掉了上述条目 , 改为新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 , 要求出具安全评估报告、建立实时监控平台等 。
需知 , 储能已经是梯次利用最有希望的应用场景 , 可这来自国家的当头一棒 , 还是提醒了行业不能高兴的太早 。
拆解回收的问题
至于拆解回收 , 我们不能忽视 , 上游原材料在这两年处于上涨周期 , 可不代表会永远处于上涨周期 。
就以钴为例 , 尽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了一段极为疯狂的上涨 , 但其实距离在2018年初的高位相差甚远 。 而且近期的原材料价格暴涨 , 与疫情造成的全球性供应链-物流双重危机密不可分 , 尽管如今我们无法预测危机什么时候会缓解 , 但终究是不能忽视的风险 。
当原材料价格逐渐回落时 , 电池回收行业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利润空间必然会被进一步挤压 。
即使这些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因供应链问题不可逆的维持在了一个较高价位 , 对于车企而言 , 其实也不是没有选择 , 无非就是从三元电池转向磷酸铁锂 。 尽管这会在性能上上做出一定牺牲 , 但对于汽车这种在成本上极端精打细算 , 利润空间微薄的传统制造业 , 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 更何况电池技术与结构设计上的突破也不能忽视 。
如此一来 , 电池回收本来就不强的商业化前景无疑更灰暗了 。
更糟糕的是 , 本来就不挣钱的行业 , 还持续遭到“黑心企业”的荼毒 。 是的 , 电池回收还是一个受不正规、无资质“小作坊”影响颇深的倒霉行业 。
首先 , 动力电池合规复杂 , 评审条件众多 , 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非常之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