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华纳兄弟在宣布取消院线的窗口期后 , 不出所料 , 换来的是影视行业制作人、院线管理者的一片痛斥声 , 包括克里斯托弗·诺兰、丹尼斯·维纽伦瓦在内的诸多合作伙伴 , 都认为华纳兄弟的做法既不尊重电影和内容合作者 , 从长远来看也充满短视 , 诺兰甚至斥责华纳HBO max是「最烂的流媒体应用」 。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 , Disney+在推出一年多以来的无往不利 , 在近日举办的迪士尼投资者大会上 , 迪士尼宣布了未来几年的长远规划 , 有几个要点非常值得关注 。
第一 , 预计在2024年 , 迪士尼针对Disney+的内容投入将高达160亿美元 , 而届时 , 也将会是Disney+向着流媒体行业老大Netflix正式宣战的日子 。 自2013年 , Netflix高调进入原创内容制作以来 , 在流媒体市场上已经度过了八个年头 , 期间Netflix推出的爆款之作无数 , 而Disney+此时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呢?
一方面 , 疫情的失控态势加剧了家庭娱乐市场的发展 , Disney+瞅准了时机 , 借助自己的庞大内容库积累 , 积极向流媒体进军 , 产生了如《曼达洛人》这样的爆款剧集 。 目前 , 该流媒体的订阅用户已经约为1.37亿 , 随着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加 , 当然有足够的底气叫板Netflix这样的老牌流媒体 。
第二 , 在内容制作方面 , Disney+宣布在未来几年会推出漫威和星战主题的剧集各10部 , 而其中 , 包含着《曼达洛人》的两部衍生剧集 。 尽管迪士尼同时也宣布了星战电影、皮克斯动画的制作计划 , 但很明显 , 电影在疫情期间 , 远远没有剧集更受流媒体平台的青睐 。 一来 , 剧集的周播制(这也是Disney+在流媒体的播出策略)能有效地拉动用户长期驻留在平台上 , 同时 , 对于一部剧集的营销和推广 , 周播制的剧集播出也明显比电影 , 产生更多的舆论热点 。 如果说华纳在应对疫情期间的做法 , 是鲁莽而不尊重合作者的 , 那迪士尼对于如何在疫情期间生存 , 则充满了商业智慧--我的意思是 , 某种程度上 , 迪士尼成功地将电影和剧集的边界进行了"模糊" , 你可以说这是一部限定剧 , 也可以说是一部加长版的电影 。
迪士尼宣布的星战和漫威的真人剧集 , 从制作班底上看 , 大多是沿袭的电影原班人马 。
例如 , 明年播出的《猎鹰与冬兵》剧集 , 就是紧接着电影《复仇者联盟4》的剧情阶段 , 续写两位超级英雄的故事;而《星战》中的多位电影老牌角色 , 也将纷纷以限定剧或系列剧的形式回归 。
Disney+的"不差钱"注定会令漫威和星战这两个超级大IP的衍生剧集 , 带来堪比电影一样的"大片"效果--这在《曼达洛人》中已经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
在之前针对这个议题写过的文章中 , 我就说过 , Disney+以这两个大IP进军剧集市场 , 会为剧集市场带来一定的改变 , 首先 , 在各大有线电视网和流媒体平台已经在纷纷推出"衍生剧"的时期 , 超级大IP的入局 , 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入局者看重那些有着宏大世界观和后续开发潜力的巨型IP , AMC的王牌剧《行尸走肉》目前已经有了三部衍生剧 , 《权力的游戏》的衍生剧目前传出也将于明年开始正式制作 。
然而 , 其实我们能看到 , Disney+的剧集开发思路明显不同于其他剧集平台 , 某种程度上《行尸走肉》和《权力的游戏》虽然是著名漫画和小说IP , 但在制作开发之初 , 其实平台所投资金有限 , 这些内容成为爆款更多是靠制作者和平台慢慢养起来的 。 而Disney+出品的这些剧集 , 则从一开始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
在将剧集做到真正堪比电影的视觉特效的同时 , 我们也能看到Disney+的剧集 , 其实并非如现在的美剧那样 , 过分看重"剧情的复杂度" , 例如《曼达洛人》其实本质上是个单元剧的创作思路 , 这种设定模式 , 反而有些回归到早些时候公共台美剧的"一集一故事"的模式 。 这种模式明显是跟当下Netflix、HBO max这样的重剧情复杂度的剧集类型有所区别的 , 显然 , 迪士尼并无意让Disney+承载"复杂"的的使命 , 毕竟 , 它的旗下还有Hulu这样的小而精的流媒体平台 。
从去年流媒体的战争在北美打响后 , 也许所有人都没想到 , 差距借助疫情 , 竟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被拉开 , 一方面是Netflix依然暂居领头者的地位 , 另一方面是迪士尼的乘胜追击 , 这也就难怪HBO max的高层如此火急火燎了 。
【流媒体|Disney+160亿美元内容投入,美国流媒体之战就要终结了?】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 ,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 , 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 ,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 。 (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