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情绪|恐惧也分不同类型 它们的“制造”原理有何差异
◎罗洪焱 陈 科
衡量恐惧程度是诊疗情绪障碍患者的一种手段 , 其主要依靠口头报告进行 。 然而在某些实验任务中 , 一些病人或者小孩可能无法准确地报告自身的恐惧程度 。 此外 , 接受治疗的病人在报告自身恐惧程度时可能会受到诸如安慰剂效应等的主观因素影响 , 导致报告的结果出现偏差 。
那么在这些情况下 , 应该如何衡量恐惧程度?
近日 , 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神经疗法·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携手合作团队 , 共同开发出一个预测恐惧程度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神经表征 , 并结合行为实验、磁共振成像等 , 揭示出是全脑而非单一脑区在编码恐惧信息 。 研究还证实了人类的习得性恐惧与其在面对恐怖事物或场景时产生的恐惧情绪 , 具有不同的神经科学表征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 。
恐惧并非只有一种
“人类的习得性恐惧 , 与其在面对恐怖事物或场景时产生的恐惧情绪是有区别的 。 ”研究团队成员周峰解释说 , 习得性恐惧这个看似陌生且专业的名词 , 实际上离我们非常近 。 “比如老板总是在微信群里批评人 , 时间长了 , 看到微信群有新的消息 , 我们可能就会害怕;又比如说小孩子不听话乱扔东西 , 扔一次家长就严厉地惩罚他一次 , 几次以后他就不敢扔了 , 这些都是形成条件化恐惧的例子 。 ”他说 。
与之对应的便是人们在生活或者实验中面对恐怖事物或场景时产生的恐惧情绪 。 比如走在路上突然有只狗冲上来作势咬人 , 或者恐高的人走很高的玻璃栈道等 , 都会使人产生恐惧情绪 。
“前人的恐惧研究大多基于恐惧习得任务 ,且他们认为杏仁核是大脑的恐惧中枢 , 杏仁核的反应产生恐惧情绪 。 ”周峰说 , 近年来有研究人员认为面对恐怖事物或场景时产生的恐惧情绪主要是大脑的前额叶起作用 , 它与习得性恐惧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 然而这一理论还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
长久以来 ,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对恐惧情绪的研究范式 , 以及恐惧的神经机制一直存在争议 , 恐惧习得任务是研究恐惧最常用的一种实验范式 。 在任务过程中 , 当对象(人或动物)听到某一声音或者看到某一图片时(可能)会受到电击等负性反馈 , 重复多次以后 , 当对象听到同样的声音或者看到同样的图片时会感到“害怕” , 便会形成习得性恐惧 。
【恐惧情绪|恐惧也分不同类型 它们的“制造”原理有何差异】“然而 , 由于恐惧习得任务通常采用的是部分强化的方式 , 即图片出现时有时会有电击而有时又没有 , 因此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此外 , 任务过程中对象还可能会出现准备猜测等心理过程 。 ”周峰阐释 , 这种恐惧习得任务测试的可能不仅仅是人的恐惧反应 。 因此 , 团队着手开发了预测恐惧程度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神经表征 。
推荐阅读
- the|美国人的“圣诞热情” 连奥密克戎也挡不住
- 软件|员工幸福也是生产力!日企推“AI相亲”福利
- Tesla|马斯克也要效仿谷歌Facebook 为特斯拉设立控股母公司?
- Tencent|继百度网盘后腾讯微云也已解除限速 不用单独下载App
- Hlse|地球最致命时期也“最臭”
- 口罩|天寒地冻,12月的“热门”谣言也该凉了
- 牙膏管|太空跨年是什么体验?航天员在太空也能吃到家乡美食?| 科学密探
- 驱动|仅149元 一块网卡轻松搞定 台式电脑也能连接Wifi6网络
- 对讲|小米有品上架318对讲音频滑雪镜:能听歌,-40℃也能用
- 手机|即使再多的新机上市,这三款手机也值得购买,因为价格已经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