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大增 关键技术仍待突破
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大增 关键技术仍待突破
作者: 祝嫣然
今年虽然受疫情、补贴减弱等因素影响 , 新能源汽车销量并未大幅下降 , 业内预计明年可能会有“惊喜” 。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 , 产业发展的路线图日渐明晰 。 新能源汽车前景如何、未来充电与换电模式将如何发展、如何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产业发展难题?近日工信部主办“工信沙龙” , 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
个人消费比例大幅提升
工信部装备一司汽车发展处副处长马春生介绍 , 虽然受到疫情、补贴减弱、油价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 , 但与去年相比 ,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预计将与之持平甚至略高于去年 。
马春生特别提到 , 从市场结构上看 , 今年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大幅提升 , 接近70% , 而两年前是20% 。 在非限行城市 , 购买比重达到了60% 。 “从市场驱动因素上来看 , 这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介绍 , 据测算 , 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130万辆 , 初步估计明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的增速会超过30% , 意味着2021年的销量会达到180万辆 。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称 , 2020年的新能源车新动能已经体现 , 高端的特斯拉和微型电动车宏光MINI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主力 。 其核心都是加速降低成本 , 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 这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崔东树认为 , 展望2021年 , 降成本仍是近期新能源车与传统车缩小差距的关键 。 此外 , 随着双积分政策的深入推进 , 2021年的新能源车在高低两端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
二手残值是痛点
新能源汽车电池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 从2009年起就有充电、换电之争 。 目前 , 我国已具备开展车电分离和换电模式试点的基本条件 。 叶盛基预计 , 2025年前对于主要车型 , 车电分离和分点模式的应用将由公共领域向私人应用领域推广 , 对于充换一体的车型 , 则主要面向安装充电设施比较困难、充电不便的客户服务 。
电池因素影响新能源二手车残值的关键因素 , 而二手车残值低则是用户消费的痛点所在 。
叶盛基称 , 二手车残值是热点问题 , 涉及到新能源汽车购买的成本 , 购车成本很高 , 没用几年残值没有了 , 这是市场推广的难点 。 降低购车成本以及解决二手车残值低的问题 , 主要是提升电动电池性能提升 , 未来新能源汽车在动力能源性能提升方面需要加强攻关 。
目前动力电池企业开始纷纷通过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提升竞争力 。 特斯拉表示未来将在卡车车型采用无钴高镍电池 , 比亚迪此前推出了刀片电池 , 广汽新能源则宣布在石墨烯电池领域取得了突破 。
【第一财经|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大增 关键技术仍待突破】构建关键技术供给体系
今年10月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 , 这是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纲领性文件 , 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部署了多项战略任务 , 并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在了首位 。 提出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 , 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 。 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 , 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认为 , “‘三纵’‘三横’体现了新能源汽车对应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 ”目前 , 我国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卡脖子”问题集中在基础部分 , 包括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等等 。 这其中 , 也包括一些用于基础开发的工具 , 如设计软件、仿真测试软件等等 。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 , 侯福深称 , 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 通过专项和创新工程 , 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需求和市场来拉动 。 “产业联合不光是技术创新的供给者要联合在一起 , 还要和应用者联合在一起 , 使用户和供需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 ”
推荐阅读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技术|悦鲜活高端瓶装鲜奶市占第一 科技驱动营养再升级
- 技术|探秘AI智慧之旅,科大讯飞AI学习机研学游第一期圆满落幕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