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量子安全通话服务明年试点 专家称普通用户需求不大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海AI会客厅”年度论坛12月15日在上海中心举办 , 论坛上探讨了光子芯片驱动的信息技术变革以及量子通信技术展望等前沿话题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集成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贤敏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当今世界高度互联 , 依靠手机处理和存储大量的个人数据 , 移动应用程序也收集了越来越多包括密码在内的敏感信息 , 这增加了用户对于边缘安全性的需求 。 ”
但是他认为 , 量子通信技术目前的应用仍在初期阶段 , 主要面向关键领域的需求 ,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 , 这种量子加密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有待观察 。
此前中国电信展出了两台华为和中兴的量子加密手机样机 , 用户可在通话过程中一键选择两种通话模式 , “加密通话”或“普通通话” 。 这标志着量子通信技术未来有望触及普通人 。
上个月 , 中国电信宣布与国盾量子成立合资公司中电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 预计在明年开始区域性试点推广量子安全通话服务 , 用户需要将普通SIM卡更换为量子安全SIM卡并开通加密通话套餐 。
据了解 , 量子安全通话服务可以理解为“安全通话+量子密钥”的服务;加密通话与普通通话的区别在于 , 提前将量子密钥预充注至安全SIM卡中 , 通过“安全SIM卡”对拨打安全通话时的语音数据加密 , 从而防止语音传送的内容泄漏 。 “安全SIM卡”结合了普通SIM卡和安全芯片的功能 , 也就是说 , 量子安全通话服务并不需要用户专用定制手机 。
目前 , 国内外可制备量子密钥的量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QKD(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和QRNG(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 量子密钥分发被认为是一项在位置之间共享加密密钥的“本质上不可破解的”技术 , 其安全性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证明 。
量子通信被认为是下一代基础性通信技术 , 其安全性高、传输高效 , 量子加密手机的问世无疑是推动量子通信迈向实用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 但专家指出 , 量子加密手机距离量子计算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仍然很远 。
金贤敏教授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量子安全渗透到数字化的场景是有必要的 , 未来工业控制、移动通信等场景都需要量子通信技术等支持 , 这会推动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 但从个人用户而言 ,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部量子手机 。 这类量子手机对于政企客户可能有需求 , 但就普通消费者而言 , 对于加密通话功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还有待观察 。 ”
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走在了量子信息技术等前沿 。 今年上半年 , 韩国电信巨头SK Telecom和三星发布的“量子加密手机”就是手机内置了量子随机数芯片 。 三星的量子加密手机解决方案 , 利用QRNG芯片可以通过测量光量子态得到的随机数来加密信息 , 从而提升密码系统安全的破解难度 。 量子随机数生成芯片一旦检测到故障 , 还能够自动恢复再次产生新的密码 , 而且从现在的技术来看 , 基本上不存在破译的可能 。
这款集成QRNG芯片的手机通常需要与eSim卡以及量子保密的数据中心结合使用 。 QRNG芯片生产商瑞士量子通信技术公司ID Quantique向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配备了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的手机未来能够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体验量子安全技术的好处 。 QRNG芯片组能够允许智能手机用户通过生成无法破解的真实随机数 , 以安全可靠的方式使用选定的服务 。 ”
上个月 , 英国电信(BT)也宣布正在与总部位于英国的量子技术初创公司、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共同合作 , 计划使用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构建安全网络 。 英国电信认为 , 此举将为开发各类需要“数据传输的超安全性”的量子安全用例奠定基础 。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 ,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 , 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 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 , 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 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
【加密|量子安全通话服务明年试点 专家称普通用户需求不大】文章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