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
【大海|每年近万亿立方米的长江水流入大海,岂不可惜?何不将它截下来】长江是我国的第一长河 , 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长河 , 在全亚洲也是最长的 。
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 , 也仅有两条河比它更长 , 那就是全长6650公里的尼罗河以及全长6400公里的亚马逊河 , 而长江的长度约为6300公里 , 所差不多 。 长江在长度上虽然是世界第三 , 但其水能却位居世界第一 。
长江的流量是非常巨大的 , 平均每秒钟 , 就有约3万立方米水流经过 , 如果以年来计算 , 每年流入大海的长江水甚至接近了一万亿立方米 。 这是一组非常壮观的数据 , 但在赞叹其壮观之余 , 我们又不禁觉得有些可惜 , 每年近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就这样白白流入大海是不是太可惜了?要知道 , 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可是低于世界平均值的 , 而且由于水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 , 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干旱缺水的问题 。 一方面是缺水 , 另一方面却是万亿立方米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 , 岂不可惜?
1972年 , 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太空中为地球拍摄了一张照片 , 在这种照片中 , 地球显示出了清晰的蓝色 , 因此这张照片就被命名为“蓝色弹珠” 。
之所以在太空中眺望 , 地球会如同一颗蓝色弹珠一般 , 就是因为地球是一颗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的星球 , 在地球表面大约70%都是水 , 而陆地面积只占到了30% 。 不过这70%的地表水之中 , 97%都是海水 , 淡水是极其稀少的 。 地球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 , 而这3%还并非全部都可以为我所用 。 因为其中有很多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冰川 , 还有一些深埋于地下 , 总之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细算下来 , 还不足地球水资源总量的1% 。
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存在的 , 我国自然也不例外 。
我国幅员辽阔 , 而自然界中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可能是绝对均衡的 , 所以就必然会有一些地区面临干旱缺水的问题 。 一方面是干旱缺水 , 另一方面是每年万亿立方米的淡水白白流入大海 , 我们能不能把长江水截留下来?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 , 每年万亿立方米的淡水如果能够截留并输送到需要的地区 , 那么很多地区干旱缺水的现状都可以得到彻底改变 , 不过说起来容易 , 做起来难 。
奔腾而过的长江水如何截流呢?如果我们要想不让长江水流入大海 , 那就只能将其引入一个地方存储起来 , 也就是建造一座用于储水的人工湖 , 然后再从湖中将水引流到缺水地区 。 而要建造这样一座人工湖 ,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长江每年流入大海的水量接近万亿立方米 , 而我国现有的储水量最大的水库就是三峡大坝 , 其总容量还不到400亿立方米 , 也就是说三峡大坝的储水量还不足长江年流量的4% , 而要建造一座与长江年水流量相匹配的水库 , 那么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
况且抛开技术难度不谈 , 如此大规模的截流长江水 , 必然会给沿途生态造成难以估算的影响 ,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 后果是难以承担的 。 如此说来 , 只能够看着如此之多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吗?其实不能说是白白流入大海 , 因为这些流入大海的水最终还是会回来的 。 全世界的外流河都在源源不断流入大海 , 如果流入大海的水是一去不复返 , 那么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可能早就枯竭了 。 事实上地球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 水循环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通过某种形式实现地点转移的过程 , 而海陆大循环是地球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河水流入大海 , 而海水在经过阳光照射之后会蒸发 , 以气态的形式上升到大气之中 , 而后水蒸气会随大气环流移动 , 再次回到陆地上方 , 在条件合适的时候 , 这些水蒸气又会再次凝结为水滴降落下来 , 从天空落下的水滴 , 有的直接汇入江河 , 有的则流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 地下水又有一部分会渗出地表汇入河流 。
所以长江水并不是单向流入大海 , 这些流入大海的水还会通过另外一种形式重回陆地 , 正是因为有了海陆大循环 , 地球上的水资源才能够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 地球才能够因此而生生不息 , 长江之水并没有浪费掉 , 它只是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惠及地球生灵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Tesla|特斯拉在美国召回约47.5万辆汽车 接近其去年全球交付总量
- 堆芯|全球首座,世界领跑!
- 数字货币|比特币逼近关键支撑位 若失守恐下探40000美元
- 人物|张庭林瑞阳:“教母”和“大哥”
- 何由|2021年,奔向星辰大海的脚步更稳更远!
- 最新消息|AI四小龙首股诞生:商汤涨超14%,三高管半年薪酬近12亿曾惹争议
- 项目|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