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人类航天器时隔44年再度奔月取土 。 12月17日凌晨 ,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 , 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 ,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 嫦娥五号此次带回2千克月壤 , 取自月球风暴洋地区 。
这份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月壤样品抵达地球前夕 , 12月16日 , 南都专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 , 他曾参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所用“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的研发 。 2011年起 , 容启亮带领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 , 负责设计、制造了此次“嫦五”登月采样使用的近距离摄影机、表层取样器和封存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 。
容启亮向南都采访人员透露 , 使用全自动机械臂采集如此大量的月球样本史无前例 。 “嫦五”带有两个月表采样器以应对不同质地的月壤 , 着陆月球后 , 用于月表的采样装置共采样12次 , 其中第三次一度取样过多 , 采样器顺利地自动凿去了一部分 。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文章图片

容启亮 。
南都:11月24日4时30分 ,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 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 。 12月1日23时11分 ,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 。 这段时间里 , 你和团队在做哪些准备?
容启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之后 , 我们一直留意着资讯 , 非常紧张地看着嫦娥五号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 着陆月球 。 我们本来应该在北京测控中心看着它采样 , 但由于疫情 , 实际上是在香港监测全程 。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文章图片

12月17日凌晨 ,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 。 新华社采访人员 任军川 摄
探测器着陆 , 进行钻取后 , 就到我们的部分了 。 我们团队研发的是两个采样器 , 两个近摄像机 , 以及初级封装系统 。 具体在月球哪个区域采样 , 由地球这边的工作人员通过近摄像机传回的画面做出选择 , 在此之后的一切 , 都是全自动的 。
南都:月表采样如何自动进行?
容启亮:首先 , 接到指令后 , 初级封装系统将样本罐打开 , 机械臂将采样器下放采样 。
铲子形状的采样器(甲)是为采集松散的月球样本设计的 , 它闭合时能震动 , 甩走多余碎片 , 也能够凿开大块的月壤 。 采样器(乙)则能够钻进月壤 , 通过打开齿状金属瓣抓取黏性样本 。 两个采样器各配有一台近摄像机 。
采样一开始进行得比较慢 , 后面工作人员用得顺手了 , 就加快了速度 。 整个过程原来预计要持续30多个小时 , 结果提早完成 , 用了不到20小时 。 第三次采样采多了 , 我们的采样器顺利凿去了多出的部分 。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文章图片

采样器(甲)模拟凿开大块月壤 。
我们一直在实验室里盯着温度、电流、形态等等装置内部的参数 , 以便发现问题时及时遥控补救 。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 , 实验室里有一个模拟器可以让我们立即试验 。 很幸运 , 整个流程都很平稳 , 我们在设计时预测的环境更为极端 。
采样完成后 , 装置自动进行路径规划 , 返回到嫦娥五号着陆器的平台上 , 把样本倒进初级封装系统样本罐那里 。
南都:月表采样进行了多少次?
容启亮:我们的采样器在月球上采样了12次 , 同时我们在地球上做试验 , 看样品罐是不是已经够满了 , 差不多满了就必须停了 , 不然盖子会合不上 。 月壤有时候会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 , 要一直很小心地看着它 , 考虑照片拍摄时的光照环境 , 评估罐子到底有多满 , 在这个环境下关盖子是否安全 。
另外 , 我们的初级封装系统上有漏斗 , 用来保护罐子的边缘不会被样本污染 , 漏斗本身也能实现横向将多余样本刮走的功能 。
最后就是锁罐 。 样本罐一开始是锁在初级封装系统里的 , 初级封装系统自动把样本罐密封好的同时 , 要解除罐的锁定 , 让样品罐能被采样器夹住 , 拎起来抵达“嫦五”的顶部 , 也就是上升器的位置 。 我们的近摄像机有视像导航功能 , 能自动校正 , 准确地把样本罐摆进上升器返回舱的凹槽里 。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文章图片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文章图片

机械臂钳起完成封装的样本罐抵达上升器 。
在地球上试过成百上千次 , 也不能确保到了月球上没问题 。 这些虽然都是小细节 , 我们还是很担心的 , 做不成难道派个人上去吗?(笑)
我们一路看着机械臂下摇将样品罐取出 , 稳稳地放进上升器返回舱里 , 才松一口气 , 在office开香槟庆功 。
南都:“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的研发用了多长时间?
容启亮:2010年 , 我们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 , 争取到这个项目 。 2011年开始做样机的研发 。 2012年 , 样机通过了测试 。 2017年 , 真正将投入使用的装置做好交付了 。 之后的三年里 , 我们又重新做了很多实验验证 。
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在月球面向太阳的一面运作 , 而月面温度可高达摄氏110度 。 我们设计这套创新的系统时就必须考虑 , 它要能够在极高温下运作 , 经受太空穿梭期间及月面的极端环境 , 包括升空及着陆时的冲击和震荡、月球的真空环境、太阳风及宇宙射线 , 并确保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 , 样本仍然保持稳定 。
通过全自动机械臂采集如此大量的月球样本是史无前例的 。 这个项目从前期研发、装置设计到仪器制造 , 都需要我们的团队在创新性、精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极高水平 。 这次任务十分复杂 , 环环相扣 , 任何细节只要出现细微错误 , 便会令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费 。 我们十分感谢国家把这项关键装置的研发任务交给我们 。 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 。
南都:此次嫦娥五号探月返回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 , 这一步有什么样的意义?
容启亮:这次我们所取的月壤样本来自月球的风暴洋地区 , 与此前人类取到的样本完全不同 , 比那些样本“年轻”几十亿年 , 受太阳风、宇宙射线的侵蚀比较少 , 对于月球的研究是一个里程碑 。
我们国家以前对于月亮的了解比较少 , 这次实现月壤自动采样封装 , 对于我们将来在星空探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非常关键 。
南都:你是如何与嫦娥计划结缘的?
容启亮:我们团队以前曾经与欧洲太空署、俄罗斯太空署合作 。 从嫦娥计划开始 , 我们国家也开始做星空探测 。 那时候我们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和国家航天局有较多联系 , 他们知道我们有这个能力 。
于是 , 我们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为嫦娥三号研发了“相机指向机构系统” , 很成功 , 这个系统也应用到了2019年嫦娥四号的月背探测任务中 。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
文章图片

容启亮及其团队与香港理工大学专家团队 。
南都:你怎样看待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发展?团队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容启亮:(我国航天事业)我觉得可以说是稳步发展 。
做航天研究 , 最要紧是在科研中得到知识 , 同时带动国家的发展 。 航天工程涉及很多领域 , 在每个领域都要做到极致 。 去那么远的地方 , 第一次就要成功 , 品质是很重要的 , (航天事业的苛刻标准)是一个很大的拉动(力量) 。
我们理大在航天项目里所得到的知识和科技都有应用于产品的研发 。 例如 , 我们早些时候制作了微型注塑机 , 它的精准度可以达到微米级 , 那时候没有其它机器能做到 。 这些技术后来帮助我们开发了手术机器人 , 在我们最近研究的无人水管维修、测量中也有应用 。 其他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的例子有很多 。
这次嫦娥五号带着样本回到地球之后 , 我们会重新分析整个过程的数据 , 探讨是否有改进空间 。 我们有另外一套准备给嫦娥六号的仪器 , 进一步的时间表还在论证之中 。
统筹:南都采访人员 向雪妮
【容启亮|专访研发嫦娥五号取样器的香港科学家:很高兴我们没辜负期望】采写:南都采访人员 林子沛 实习生 陈盈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