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源于真实”论坛现场
“深度挖掘一个故事 , 展现一种社会状态 , 赋予电影更多影响空间 , 以商业成功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 这对不止电影行业来说 , 都至关重要 。” , 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在主持论坛开幕时提到 。 “源于真实”论坛致力于为新闻、纪录片、电影人等搭建沟通桥梁 , 探索真实IP走向大银幕的产业路径 。 ”
2020年12月16日-17日 , 由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会与真实影像传媒联合主办 , 《中欧商业评论》支持的“源于真实:真实故事IP开发”于广州图书馆首日成功举办线下主题论坛 , 并次日登陆优酷进行全球线上转播 , 引起跨界关注和讨论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源于真实”论坛发起人之一、主持人 , 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
从全球五个国家和地区邀请了如《口罩猎人》系列导演、“故事猎手”花总、耀客传媒副总裁、《在一起》制片人孙昊、奥斯卡金奖电影《聚焦》原型、前波士顿环球报主编、普利策奖得 Walter V.Robinson、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HBO、Netflix 华语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谁是被害者》制片人汤升荣、《老头》、《春潮》导演 ——— 杨荔钠、雷鸟影业创始人Mark Miller、《少女哪吒》、《追踪》制片人、“白银杀人案”作者冯睿、菲律宾电影委员会主席、文化艺术委员会前主席Teddy O Co等包括真实IP挖掘者、头部影视公司制作人、跨界导演、非虚构作者以及视频平台代表等不同身份的嘉宾在内的跨界行业领袖 , 连通线上和线下 , 共同进行了一场跨地区、跨专业的精彩对话和分享 。
这是继2019年聚焦非虚构的商业化主题之后 , “源于真实”论坛对该领域在全球全产业链的视角视角下展开的再一次集中讨论 , 深入探索真实IP走向大银幕的产业路径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线下嘉宾圆桌讨论
犯罪和现实主义类型片长期占据全球收视版图重要位置
有着十几年采访人员经验 , 从电视采访人员转型到影视行业的前媒体人 , HBO、Netflix 订制并在全球近两百个国家播出的头部华语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和《谁是被害者》的制片人汤升荣在分享时谈到:“其实我们在写新闻稿的时候 , 说要客观的撰写、偏公的报道 。 在这个戏里面 , 我们试着在这个角度上把不同立场的人做个铺排 。 ”
汤升荣谈到HBO和Netflix等国际头部机构很重视犯罪和现实主义题材在全球约35%的受众关注度 , 中国台湾的新时代剧集通过OTT平台走向全球 。 而作为嘉宾来自加拿大雷鸟影业的创始人Mark Miller也提到了基于现实的犯罪和现实主义题材在西方很受欢迎 。
田野调查与真实IP改编
而在《我们与恶的距离》创作过程中 , 汤升荣的虚构改编团队还在前期通过大数据收集了几乎所有无差别杀人案中各方的立场和想法 , 发掘很少被各方注意到的背后的因素 , 使故事天然成型 。 编剧有时需要进行多年的田野调查 , 才能完成一部现实题材 。
对此 , 在腾讯爆款热播的《口罩猎人》的创作者“花总”谈到 , 真正的田野调查或真实IP的收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 ‘尽管《口罩猎人》获得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高的流量 , 但其实这个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 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 离真相其实很远 。 正是抛开预算和时间以及变现的压力 , 才找到这样的好故事 。 ”
“无论是剧情片中有多少是我想象的部分 , 我从来都不会失去田野调查这个机会 , 因为田野调查过后会让我更加自信 。 无论是我看到的人物还有事件 , 哪怕这个人物事件真的是跟我的电影毫无关系 , 但我一定要做这个工作 。 "《春潮》导演杨荔钠也谈到 。
Mark Miller同样是一位有着20年采访人员经历转型为纪录片后又转型到剧情片制作人的前媒体人 。 他认为就创作本质而言 , 真实是几乎一切创作的源泉 。同时 , 他分析了真实IP改编的电影《黑暗的心》与《王冠》 , 提到在戏剧性和真实性中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 , 并表示目前真实改编的作品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2020年中国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真实”影视作品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口罩猎人》系列的导演花总(花总丢了金箍棒)
目前现实题材作品来源比例和行业情况是怎样的?曾出品《安家》、《心术》等热播剧的耀客传媒副总裁孙昊以疫情为主题的剧集《在一起》为例 , 创作中的所有人物和故事都是有原型的 , 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进行创作 , 这是改编的一种途经 。 同时 , 他也提到国外文学作品是怎样在国内的影视化改编和本土原创化转变的 。 历经10个月的全方位调查“最后我们所有剧中的人物和事例也都是有原型基础的” 。
最后 , 他表示:“我们所创作的品牌 , 可能更多的还是基于原创的一种态度 。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耀客传媒副总裁、《在一起》制片人 孙昊
“首先我认为IP是一个虚概念 , 是一个影视圈向资本化和互联网化过程中 , 被资本方强加给的一个概念 。 ”
同样有着多年采访人员和非虚构作者经历的冯睿导演 , 曾在《GQ》上发表过“白银杀人案”非虚构爆款文章 。 在谈到真实改编的时候 , 他举例《少女哪吒》和《追踪》这两部他作为制片人创作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小说曾经是我们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的艺术呈现 。 而电影是对这种艺术呈现的一种影像翻译 。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生活和情感体验越来越复杂 。 尤其是互联网介入之后 ,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这种记录生活的方式 , 这些自媒体形态和更多的社会新闻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故事素材 , 它们一方面将我们的生活体验切成很碎片化的呈现状态 , 另一方面又鲜活生动 , 接地气 。 这也驱使我们创作者需要更清晰的 , 从真实的生活和社会流动的真实中提炼出新故事来源的能力 。 所以 , 跟过往相比 , 影视作品有可能进一步贴近真实的生活 ,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富矿 。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少女哪吒》、《追踪》制片人、“白银案”作者 冯睿
从纪录片到真实电影
从著名的纪录片《老头》到斩获多个电影节桂冠的剧情电影《春潮》 , 著名导演杨荔钠在真实故事、新闻报道改编的可行性上则提到:“我认为都是可行的 。 ”同时她也表示目前正在印证这个问题 。“ 到底真实离我们有多远?是你看到的真实还是它真的是真实?然后把这种真实放的影像里面 , 它具有的深层意义和区别在哪里 。 我也会经常自我探寻这个东西 。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老头》、《春潮》导演 杨荔钠
菲律宾电影委员会主席、前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Teddy在视频分享时也谈到 , 过去几年出现的把真实电影与纪录片相融合的创作形式 , 引领了行业的潮流 。 当真实和虚构这两个元素概念向结合时 , 给虚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影响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菲律宾电影委员会主席、文化艺术委员会前主席Teddy O Co
在谈到平台对真实改编作品的话题时 , 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表示 , 有真实故事背景的作品 , 在表达上机具优势 , 能够很快的向观众传达创作所要表达的信息 , 这样使作品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将观众留住 。
他认为真实改编的作品“让人能够很快的得到你想表达的内容 , 或者是你想呈现的内容 , 或者是事件本身、故事本身想要告诉大家的 , 这样的话更容易留住观众 , 也更容易让人去分享、互相这个内容 。 所以我是很支持 。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论坛嘉宾交流现场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2020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现场
全球试点真实IP虚构化开发 , 成果反哺新闻行业
主持嘉宾邱嘉秋在回应嘉宾观点时也谈到 , 互联网发展带动的信息交换与传播规律改变给全球新闻媒体尤其调查报道行业产生了冲击 。 因此 , 国际上一些影视机构、媒体和基金会也在尝试提供专向的资金和资源 , 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调查采访人员提供关于源于真实题材虚构化创作的支持 , 以推动新闻题材影视化新兴产业的发展 。
孙昊提到 , 例如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国内基金也在提供项目孵化扶持 , 包括相关调研的相关费用和资源申请 ,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 各地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扶持项目出现 , 对于一些田野调查者来说 , 或者故事猎手来说 , 一方面以个人的名义去申报这样的项目 , 也可能可以与一些文化公司来合作 , 共同向基金会申请相关扶持 。

故事|“源于真实”主题论坛全球跨界讨论
文章图片

奥斯卡金奖电影《聚焦》原型、前波士顿环球报“聚焦’小组主编、普利策奖得主Walter V.Robinson线上分享
获得2016年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聚焦》中的故事原型:前波士顿环球报主编、普利策奖得主Walter V.Robinson在论坛最后向中国的新闻采访人员发出了坚持深度报道的鼓励 , 而在其多次国际场合的分享中也提到 , 正是因为新闻人和影视人的相互需求和支持 , 正是因为彼此需求和支持 , 真实故事IP的发展才会取得成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