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院士圆桌聚焦集成电路:立足“柴米油盐”,追赶“星辰大海”

新华社上海12月19日电(采访人员周琳)7纳米、5纳米先进工艺能突破吗?高端光刻机装备可以“中国造”吗?卡脖子技术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几年“中国芯”最有可能在哪些方向突破?
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会议17日在上海召开 , 与会多位专家院士、产业界人士谈到 , 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是一道“多选题”:既要立足“柴米油盐” , 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解决问题 , 主动融入全球生态;又要追赶“星辰大海” , 在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上多下功夫 , 在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加大投入、持续布局 。
需求导向 , 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创新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 , 不少院士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而答案的共通性是:要离市场近 , 离需求近 。
“中国集成电路近两年技术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在哪里?简单说最赚钱的地方就是技术最有可能突破的 。 不在于工艺是不是最先进 , 市场大的就是未来发展最有活跃度的地方 。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说 , 中国集成电路行业技术一直在追赶 , 未来技术的三大方向中 , 芯片尺寸不断缩小、密度不断增加以及研发引入更多新材料等 , 后面二者中国有很大创新和作为的空间 。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则表示 , 回顾集成电路发展近20年 , 许多创新引领性的技术都是在产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 必须用新技术替代 , 推进了技术的进步 。 集成电路研发应以产业技术为导向 , 科研项目要积极为产业需求服务 。 “产业技术引领科技发展的文化一定要建立起来 , 而且要坚持做得更快更深入 。 ”
先进工艺、光刻机都不是“唯一” , 而是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 , 在5纳米、3纳米等先进制程上 , 在极紫外光刻机(EUV)等制造上 , 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 , 我们仍有一定差距 。
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素心认为 , 产业链的创新不是只限定于先进工艺的迭代 , 而是一直在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 。 “广泛的需求导致产能供应链碰到障碍 , 本身就说明产业链正在不断地解决问题 , 找到新的应用和需求 , 提供后续产能保障 。 ”
光刻机、先进工艺并非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部” , 还是要脚踏实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 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 “在不同场合 , 大家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企业界会说 , 那么多变革创新 , 对我来讲没有用 , 我眼前的问题没有解决;到了科技界 , 则说不能天天这么跟着走 , 总要有一点新东西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说 , 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不是要做这样的“选择题” , 而是要通盘考虑 , 产业界眼前的事情 , 近、中期的事情 , 中长期的创新 , 甚至更远期的前沿技术研究都要解决 。 一些“守底线”的领域要长期坚持 , “另辟蹊径”的创新也要积极探索 , 两手都要硬 。
与其期待单点突破 , 不如让整体的市场进步 , 带动系统性的发展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专家组总体组组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魏少军说 , 集成电路是全系统的产业 , 不要寄希望于某个点上突破就能翻身 。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 即便是今年特殊情况也不例外 , 做好市场是关键 。 ”
尊重产业规律 , 摒弃“浮躁”心态 , 融入全球生态
专家认为 , 集成电路的发展有其产业规律 , 生产线不是简单的资金“砸”进去 , 和几个大咖请过来就能解决的 , 还是要抱有长期投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 , 对集成电路制造的复杂性 , 要有全面的认识 , 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 。
更重要的是 , 全球创新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 中国可以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 “新的国际合作生态要纳入考虑范畴 。 ”叶甜春说 , 和日本、韩国、欧洲其他国家能不能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 , 这种合作能不能有新的政策 , 更好地支持可以在中国独立销售不受制约的外资控股企业的发展?面对竞争 , 中国或许可以着手建立一个“以我为主、不依赖于某一个国家”的全球合作新生态 , 引领全球化发展新方向 。
【发展|院士圆桌聚焦集成电路:立足“柴米油盐”,追赶“星辰大海”】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 , 在当前国家把集成电路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 , 召开此次院士圆桌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 院士圆桌会议是上海市科协打造的高端学术交流品牌 , 致力于打造成一个以创新为特色 , 立足上海、辐射国内、面向国际的思想交流融合平台和高端科技智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