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2月19日消息(采访人员周洪)12月17日 , 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 , 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 今天(19日)上海科普大讲坛第158讲邀请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 , 讲述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
文章图片
论坛现场(央广网发 上海科技馆供图)
经初步测量 , 嫦娥五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约1731克 。 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 , 嫦娥五号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 嫦娥五号任务有哪些亮点?从月球上取土有多难?航天人为之开发了多少黑科技?张玉花与公众分享了嫦娥五号背后科研攻关的故事 。 她介绍到 , 嫦娥五号全重8.2吨 , 从发射入轨到返回器再入回收 , 共计运行约23天 , 经历11个飞行阶段 。 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两个“战队”密切配合 , 分别是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摘月战队” , 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返地战队” 。 科研人员为了实现人类44年来从月球再次取样 , 前后经过长达10年的艰苦攻关 。
作为本场活动的对谈嘉宾 , 来自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左文文介绍 , 上海天文台牵头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与现有航天测控网 , 共同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各飞行段的精确测轨及定位任务 , 在嫦娥五号软着陆、交会对接等关键动作中 ,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太空探索的过程意味着人类好奇心的驱动和科技的进步 。 航天是人类不断向外探索的领域 , 我们要去的往往是原来还没到过的远方 , 代表了一种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 也代表着英雄情结 。 ”在讲座最后 , 张玉花研究员鼓励青少年群体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 勇于创新和挑战 , 为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
本场讲座也是上海科普大讲坛“走进西部”沪藏疆三馆联播的第四场活动 , 旨在及时向西部地区普及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动态 , 有效推动了科普教育资源的多向输出、多面融合、多方共享 。
【上海|上海科普大讲坛开讲 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 , 上海科技馆主办 , 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 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支持 。 目前已举办157场 , 邀请到340多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 , 逾三万名听众到现场聆听 。 大讲坛将继续利用科学传播的新技术新趋势 , 通过哔哩哔哩和东方网两大直播平台 , 为更多观众呈现前沿的优质科学知识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