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高校IT专业法治教育呼唤“精准滴灌”
近年来,利用虚假App实施电信诈骗的案件呈增发势头,背后不乏一些年轻的程序员误入歧途,成为“制刀者” 。近期《中国青年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详见本报11月26日、12月3日报道《为赚快钱 IT青年沦为新型电诈案“制刀者”》《诈骗App背后隐现技术开发灰色产业链》),并引发一些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 。
文章图片
12月18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武汉分论坛就此话题召开“高校IT学子法治素养现状及提升”研讨会,共议如何提高年轻从业者的法治意识,划清“行业红线” 。
【安全|高校IT专业法治教育呼唤“精准滴灌”】与会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手机App在社会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泛,App研发已成为高校IT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不少高校也开设了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课程 。但没想到,一些不法分子不仅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还盯上了涉事不深的IT青年,让他们成为技术“助攻” 。
研讨会上,多名教师都提到,不同于传统的涉“两卡”诈骗,电诈手段正逐步升级,背后的技术壁垒也越来越高 。“有知识的犯罪”逐步出现,且危害越来越大 。有教师举例说,今年年初上海警方捣毁的一个诈骗类App圈钱数以亿元计即是明证 。
“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研发出后台可以随意调控数据、留有‘后门’的‘问题App’,非常容易 。”在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胡书山看来,关键在于掌握技术者是否愿意参与其中 。
部分懂专业技术的年轻人选择参与“制刀”,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陈宇看来,“与法律意识淡漠、利益驱使有关” 。
陈宇认为,随着科技发展,技术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 。当人民群众财富积累增长、投资需求提升,IT专业人士的职业伦理、尤其是目前显现出来的虚假App问题,亟待解决 。这一方面有赖于国家监管和法治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也对当下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 。
“传统‘技术中立’的观念亟须改变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教授胡威提出,一些年轻人从业后,面对公司要求其参与开发问题App时,起初可能也会察觉出不妥,但这类公司往往会施展“洗脑”话术,加之高薪诱惑,程序员极有可能认可“只是写点代码、不会触犯法律” 。但如果他们知道犯罪的代价,一般不敢尝试 。
在研讨会现场,湖北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研一学生马菊表示,她了解到,如果进入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极有可能参与的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对于软件最终的去向与用途等信息“不一定能接触到” 。
推荐阅读
- 安全|Redline Stealer恶意软件:窃取浏览器中存储的用户凭证
- 解决方案|三菱重工AirFlex:全屋恒温,暖意守护安全工作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强化渣土 运输安全专项整治
- 耳机|饿了么内测“智能头盔”,外卖小哥送餐能更安全吗?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 安全|复旦教授发现400多个Android漏洞 谷“鸽”16个月后才修复
- 隐私|用户隐私保护新境界,2021 vivo开发者大会将发布安全新动作
- 周鸿祎|网络安全行业应提升数字安全认知
- 挖矿|深信服2021年度安全技术盘点,解决了用户哪些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