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采访人员 莫郅骅 通讯员 徐洁芹 曾妮 “珠江水长黄埔港 , 千年屹立世界东方 。 中国纳米谷诞生在新时代的知识城上 , 为人类共同的愿望 , 我们奋起再创辉煌……”
近日 ,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作词、《我爱你中国》作曲家郑秋枫作曲、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歌曲《纳米之歌》正式发布 。 这首歌曲用质朴的歌词和激昂的曲调 , 向广大纳米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 , 将黄埔建设成为引领世界纳米科技核心技术的创新源头 。
文章图片
黄埔正打造全球领先纳米创新集群 , 积极推动建设“中国纳米谷” 。
文章图片
歌曲《纳米之歌》正式发布 。
想到“纳米人”日夜兼程 歌词一气呵成
“如何将一群志同道合的纳米科技工作者聚集在一起?歌曲可能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 一种创新的方式 。 ”赵宇亮讲述了自己创作《纳米之歌》背后的故事 。 他称 , 这是自己第一次为歌曲作词 , 即期待又无从下手 , 将近两周的时间都在思考其主题思想 。
“如同国歌能够号召激励国人奋发向上 , 我也希望通过《纳米之歌》把全国有志于发展前沿先进科技 , 如纳米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 , 到黄埔来 。 影响更多的人投身于我国的科研 , 实现更多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赵宇亮说 。
两周后的一个清晨 , 当看着窗外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 赵宇亮一刹那灵感迸发 。 “当时脑海里不断闪现中国纳米科技者日夜兼程、风雨无阻 , 在黄埔为纳米产业奔波研发的场景 。 ”他回忆道 , 这种状态专注到近乎痴迷 , 一个半小时就把歌词写出来了 。
“歌词中必须含有三个关键词:中国纳米谷、科技创新和‘纳米人’ 。 ”赵宇亮解释了这首歌词要表达的内涵 。 他表示 , 据不完全统计 , 目前我国从事纳米科技有121位院士 , 这是一个很大的战略科技力量 , 而恰好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的大变革时代 , 他希望把中国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变成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 “这首歌正是表达了中国纳米人在中国纳米谷为人类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 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做贡献 。 ”
黄埔打造全球领先纳米创新集群
今年9月 , “中国纳米谷”一期工程米智能科技园146米超高层建筑正式封顶 , 目前全部进入装修阶段;园区整体建设将于2020年底全面竣工 。 现阶段 , 总信通院与黄埔区共同建设国际数字枢纽运营中心已入驻并投入运营;三期工程5G滤波器项目已经进入装修阶段 , 滤波器为5G产业的‘卡脖子’技术 , 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投产后将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 。
同样在去年成立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发展也十分迅速 。 目前 , 广纳院已经有21个技术转化项目落地 , 包含了新材料 , 智能照明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 。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 , 广纳院纳米生物安全中心迅速启动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发项目 , 成为抗疫过程中的重要科技力量 。
如何打破纳米产业瓶颈 , 实现进一步发展?赵宇亮表示 , 广纳院正在广州打造一支规模达2000人的工程师队伍 , 专职做纳米科技的转移转化 , 弥补创新链4-6级这段转移转化的缺口 。 通过这个平台 , 可以把国内有志于做转移转化的工程师聚集起来 , 形成“工匠型”平台 , 把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 进而改造产业 。
他希望 , “中国纳米谷”要持续引进国内外一流纳米科技人才团队和高端项目 , 未来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纳米创新集群” , 形成千亿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和辐射效应圈 , 并与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苏州工业园遥相呼应 , 形成中国纳米产业版图的三足鼎立之势 。
【赵宇亮|中科院院士提笔作词,以这首歌向广大纳米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图片:通讯员提供
推荐阅读
- 探测|国内电力气象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上海
- 新药|朱兆云院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
- 老人|“为你们贴心的服务点赞!”96岁院士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 月球|院士曾称2030年登月有望!航天局确认研发新一代载人火箭、重型火箭
- 国之|瞭望 | 为国之重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 材料|中科院成功研制出 4D 打印血管支架
- 青少年|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走进三亚中小学校
- 重整|中科院 3D 打印制备车载甲醇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 模式|樊建平院士:中国要有自己科技自立自强的模式,而不是紧跟西方
- 风险|中科院院士王建宇:商业航天很火但风险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