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长五火箭从无到有 , 需要6个月 。 1年有12个月 , 如果中途不休息 , 串联开展工作 , 一年可以总装、配套并实施两次长五火箭的发射 。 但在今年 , 长五火箭却实现了3次发射 , 除了多发并行 , 同时在北京、海南、天津开展工作 , 各个团队还做了什么?
总控系统团队:
人人炼就“火眼金睛”
总控系统是火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 包括动力测控和总控网系统两部分 , 它能否正常运行 , 直接关乎火箭能否顺利发射 。 长五火箭总控系统通过精细化团队管理模式 , 系统成员人人都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 保证了平时测试工作时 , 在成百上千的日志数据中 , 能够迅速查出隐患 , 确保产品质量 。
张学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长五火箭总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 , 是出了名的“火眼金睛” , 再隐蔽的隐患都难逃她的“法眼” , 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网络状态异常 , 她也不放过 。
有一次 , 在排查总控网系统网络状态时 , 张学英捕捉到该系统交换机数据记录存在异常 , “一般上网设备上线和下线 , 都会生成一条数据记录 , 但不会频繁出现 。 ”张学英说 。 在排查时 , 外系统的一台设备的上、下线记录频繁出现 , 并且至少有数十条 , 她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 。
经过进一步排查 , 她发现该设备网口出现松动 , 虽然不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 , 但是可能会出现断网的隐患 。 为了防患于未然 , 她及时消除了隐患 , 确保总控网通讯正常 。
“在数万条数据中找隐患 , 就如同沙海淘针 , 但是任何一个不起眼的问题 , 我们都不能放过 。 ”张学英说道 。
作为长五火箭副主任设计师 , 为保障型号质量 , 卢頔带头组织开展靶场精细化管理工作 , 每天详细记录工作日志 , 将测试中发现的问题、经验与总结等记录整理 , 梳理了几十项关键操作、数百页加电状态检查表 , 作为后续系统优化改进及制作靶场作业指导书的重要依据 。
每天测试完需要对当天日志进行精细判读 , 日均产生的近500万条地测模拟量数据 , 使用人眼进行逐个判读基本不可能 , 卢頔开始琢磨有没有快速有效的判读方式处理海量的数据 。 他想起之前熟悉的商业软件里的快捷操作及公式计算 , 便反复尝试能否应用到数据判读中 。 最终他将原有的日志数据转换成更加清晰明了的排版格式 , 并实现了只需10分钟便能处理完当日的海量数据 , 判读速度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 同时 , 他还从中摸索其他判读方法和窍门 , 为后续实现软件自动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
李璨作为长五火箭总控网系统指挥 , 每天要判读交换机生成的数万条网络状态日志 , 涵盖了数十种指令类别 。
在进行交换机日志判读时 , 她发现有几条设备频繁上、下线的记录 。 她没有放过这个微妙的细节 , 经过进一步排查 , 发现一个系统测试设备连接交换机的网络端口出现松动 , 重连后状态正常 , 及时消除了隐患 。
此外 , 她还发现一处系统测试机箱从网卡流量远大于主网卡的反常现象 。 李璨说:“每条网络都有额定带宽 , 就像每条电线都有额定功率 , 超过了就会引起‘短路’ 。 网络流量超过了带宽 , 可能会引起数据的丢失 。 ”她立即排查出原因并采取了措施 , 确保前后端总控网通畅无阻 。
此外 , 她还积极研究交换机日志判读方法 , 协助开发出了交换机日志自动判读工具 , 快速准确地判读交换机日志 , 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型号 , 赢得了网络设计团队的一致好评 。
在发射场 , 动力测控系统要与各个系统进行网络信号匹配测试 , 确保发射时通信通畅 。 长五火箭总控系统主管设计师徐文晓主要负责完成这项工作 。 信号测试时 , 在接收到的上百条信号中 , 他一眼就发现缺失了一条指令 。 徐文晓说:“由于测试信号多 , 我需要一一对应 , 为了避免出错 , 测试前我反复研究操作细则 , 这些指令仿佛印在我的脑子里 。 ”
经过反复核查 , 他发现缺少了一条阀门指令 。 发射时 , 如果没有收到该信号 , 将无法触发自动解锁阀门功能 , 只能手动进行解锁 , 甚至可能造成操作失误 , 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 发现问题后 , 徐文晓立即与加注系统人员沟通 , 让加注系统重新恢复了信号 , 并制定了相关的射前预案 , 及时消除了隐患 。
地面恢复团队:
为了如期发射 , 拼了!
为了此次嫦娥五号任务按计划如期发射 , 火箭地面恢复团队拼了 。 在今年5月长五B火箭成功发射的第二天 , 他们就快速投入到了设备恢复工作中 。
为拼进度 , 发射台喷漆和防热涂层修复人员在不影响其他系统工作的情况下 , 白天插空干 , 晚上连续加班干到半夜;喷水装置恢复人员迎高温、战酷暑 , 有的队员干到中暑 , 简单治疗后继续工作;供配电检查、支撑臂恢复和氢排氧加摆杆管路更换人员每天高强度工作 , 在停电检修期间仍然坚持工作 , 衣服全部湿透 , 身体严重脱水 , 甚至靠喝补盐液维持;连接器系统岗位人员面对项目多、难度大、时间紧、操作空间狭小的困难 , 他们梳理短线、统筹安排、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 每天加班加点 , 个个汗流浃背 , 但从不叫苦叫累 。
支撑臂主管设计强忍肾结石的钻心疼痛 , 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 直到完成负责的工作才到医院就诊;配气台恢复、传感器插头举一反三工作量大 , 恢复人员蹲在狭窄的空间里用头灯照明一直干到下班 , 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
【系统|航天科技一院长五火箭团队攻坚完成任务侧记】自长五B火箭任务开始 , 火箭恢复团队中部分成员已经连续奋战了110多天 , 他们顾全大局、全力以赴 , 克服各种困难 ,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项目的恢复工作 , 提前4天完成计划 , 为发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 (高崇芮 董佳莹 贺妍)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