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是沈亚不明白,是唯品会跟不上时代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是沈亚不明白,是唯品会跟不上时代
文章图片
图1/2

来源:牛刀财经
作者:李登华
“平时太忙 , 都没时间逛街 , 只能趁着这点儿时间逛唯品会 。 ”这句话出自热播剧《巡回检察组》中著名演员韩雪饰演的美女检察官罗欣然之口 。
很明显 , 这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唯品会广告词 , 其实 , 唯品会热衷广告植入已久 。 早期的唯品会甚至也是一个玩转广告创意的品牌 。
比如在2018年 , 唯品会为了打入热播的古装剧市场 , 摇身一变成为了古代的购物中心“唯品阁” , 融入故事背景的同时 , 也让观众眼前一亮 。
但随着广告植入越来越多 , 大幅烧钱在广告植入上的唯品会也难免遭到网友们的吐槽 。 有网友总结了一个规律:电视上只要有一个人夸另一个人衣服好看 , 就知道唯品会的广告要来了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是沈亚不明白,是唯品会跟不上时代
文章图片
图2/2

然而 , 看似承包主角们衣柜“光鲜亮丽”的背后 , 实际上是唯品会的用户增长焦虑 。
唯品会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活跃用户仅为4340万 , 第一第二季度分别为2960万和3880万 , 作为一个成立了12年的老牌电商 , 这个数据并不算理想 , 早已被“后浪”远远超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9年Q4唯品会活跃用户为3860万 。
不是沈亚不明白 , 实在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
2008年 , 毫无电商经验的沈亚凭借“几乎抱着计算机睡觉”的毅力 , 成功拉起了唯品会的大旗 。 但是1个月后 , 他就遇到了金融危机爆发 。
那个月 , 唯品会还是个专注于“奢侈品特卖”的网站 。 金融危机加上目标客户对价格因素不敏感 , 让他第一个月只开了18单 , 其中还有12单来自他的亲友 。
经过3个月的冷静思考 , 当明白了“定位太高”的模式在中国确实“水土不服”时 , 沈亚和唯品会成了中国电商史上第一批研究“消费下沉”的企业 。
调整模式后 , 唯品会重新定义为“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网罗大量国外的二三线时尚精品 , 同时帮助国内线下门店处理库存和过季商品 , 并对当季商品进行限时折扣 。
到了2010年底 , 唯品会已经积累了1000多个国内外品牌供应商 , 净利润超过2000万 , 员工人数也从最初的25人飙升至3000多人 。
2012年3月 , 唯品会成功在纽交所上市 。 此后 , 其股票“跌宕起伏” , 成了股票市场一支出了名的“妖股” 。 也正是从上市开始 , 唯品会就一直“高调”到了现在 。
舍得砸钱营销是很多人对于沈亚的印象 。 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 , 唯品会营销费用分别为4亿元、10亿元、11亿元 。
连续增长的营销费用背后 , 唯品会的活跃用户却没有明显增长 , 而对于消费者感知明显的是 , 近几年热门影视剧中唯品会的广告频频植入 , “都是好牌子 , 天天有三折”洗脑程度不亚于“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 , 也让很多人反感 。
热衷炒作和冠名 , 商品价格又足够优惠 , 沈亚本可带领唯品会成为“高调版拼多多” 。 但是 , 靠营销带来的成功过于容易 , 沈亚的转身并不及时 。
但是直到2019年 , 沈亚和唯品会依然只沉迷于营销和低价 。 对于当今用户越来越看重的“消费体验”和“性价比”关注不够 , 让他在电商江湖的地位也跟着不断下沉 。
11月13日晚间 , 唯品会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 。 截止2020年9月30日 , 唯品会总净营收额232亿元(约合34亿美元) , 同比增长18.2%;净利润额12亿元(约1.83亿美元) , 同比增长42.1% 。 按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 , 净利润额14亿元(约2.04亿美元) , 同比增长15.2% 。
值得注意的是 , 今年三季度 , 唯品会平台总活跃用户数达4340万 , 同比增长36%;当季总订单数为1.728亿单 , 同比增长35% 。 唯品会预计 , 2020年第四季度其净营收将在337亿元至352亿元之间 , 同比增长约15%至20% 。
高调的营销可以拉来用户 , 但如何留住用户沈亚一直没想明白 。 受疫情影响 , 各家电商的财报都是一片红火 , 唯品会这次亮眼的财报放在这个大浪潮中其实并不显眼 。
另外 , 高管团队在近两年频发动荡 , CFO杨东皓、CTO黄彦林相继辞职 , 也让唯品会的前景不甚明朗 。 当潮水褪去 , 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 也许留给沈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截至2020年3月 , 沈亚持股12.7%、腾讯持股9.6%、京东持股7.5% , 联合创始人洪晓波持股6.8% , 高瓴资本持股6.7% 。
除了腾讯的不离不弃外 , 高瓴资本正在逐步退出 。 据高瓴资本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的美股持仓情况 。 报告显示 , 高瓴资本减持了合计156.77万股的唯品会股份 。
高瓴资本的退出正是源于对唯品会未来的担忧 。 在2018年富达基金甚至已经清盘唯品会 , 转而重仓拼多多 。
事实上 , 唯品会从未放弃过“多元化”的尝试 。 但从唯品会的多元化路径来看 , 其显然喜欢“跟风” 。
早在2016年10月 ,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热火朝天之际 , 唯品会推出唯品金融 。 2017年 , 唯品会战略规划出“三大马车”——电商、金融、物流 。
但在金融领域 , 唯品会的表现并不好 。 根据2017年财务报告 , 互联网金融业务净收入2.5亿元 , 坏账1.2亿元 。 唯品会启动自建的物流 , 也导致履约成本费用在总运营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 , 高达50%左右 。
追逐风口 , 并没有拯救唯品会 。 2019年 , 现金流充裕的唯品会希望通过发力电商 , 再度在电商江湖上演王者归来 。
而此次 , 唯品会选择的切入点是往综合性电商的道路上进行试探布局 。 紧接着 , 同年 , 唯品会开展了三次大手笔的收购:一是斥资29亿元并入杉杉集团 , 正式由一个第三方平台向自建供应链源头的道路迈进;二是整合拓展美妆等业务;三是投资都市丽人 , 开辟内衣新赛道 。
从唯品会的动作来看 , 公众不难看出 , 唯品会希望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自有货源 , 来丰富平台自身的业务和产品品类 。
显而易见 , 其向主业周边扩展布局的方向 , 就是要为自己找寻新的增长点 。 但这些外延的业务也并没有给唯品会带来太多的惊喜 。
是选择放弃主业 , 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重新梳理业务渠道推进转型;还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护城河的范围 , 对于唯品会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 , 品牌折扣就是价格战的有效方式 。 淘宝、拼多多、京东在做的百亿补贴 , 对品牌新品进行补贴销售 , 以获取用户增长 , 也是对唯品会业务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
随着其他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 , 如果唯品会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突围策略 , 那么其主营业务的阵地也将难以维系 。 不夸张地说 , 摆在唯品会面前的 , 是一场生死之战 。
有趣的是 , 外界常把唯品会和另一家垂直电商平台——聚美优品拿来对比 , 两家公司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 。
创立于2010年的聚美优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家老牌垂直电商 。 但面对红利不断压缩的电商市场和来势汹汹的拼多多等后起之秀 , 聚美优品逐渐没落 。
【新浪科技-自媒体综合|不是沈亚不明白,是唯品会跟不上时代】如今 , 聚美优品的陈欧不知去哪儿 , 沈亚和他的唯品会还在垂直电商领域负重前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