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游戏论·中国故事︱触屏游戏与传统文化的再媒介化( 四 )
文章图片
《尼山萨满》游戏画面
正如《荷马史诗》是一种口语文学一样 , 《尼山萨满》这个传说本身的流传方式是基于口语传播 , 而不是基于文字传播 , 在传播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声音”与“听觉” , 而非“文字”与“视觉” 。 更重要的是 , 萨满仪式本身也是一种以“声音”媒介为主导的仪式 , 萨满在仪式中通过击鼓和吟唱治疗患者的疾病(这也是人类学、当代艺术等领域在“听觉转向”之后热衷于以东北为田野对象的原因) 。 在这个意义上 , 《尼山萨满》选择“音游”作为游戏的基本形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 因为正是通过“声音”(无论是颇具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 , 还是玩家与触摸屏幕时的击鼓音效) , 游戏自身的媒介物质性与游戏所要表现的“萨满文化”的媒介物质性实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 。 总之 , 《尼山萨满》的启示意义就在于 , 它要传递的不是空洞的文化“符号” , 也不仅仅是作为“叙事”的文化(与《画境长恨歌》截然相反 , 《尼山萨满》有意识地避免重讲“尼山萨满”的故事) , 而是借助今天的数字技术来重新模拟的“传统文化”自身的媒介物质性 , 从而将作为媒介的“传统文化”再媒介化 。
余论
当然 , 在近年来的国产游戏市场中 , 不仅是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触屏游戏 , 在端游、页游、桌游等或传统或新兴的游戏类型与媒介中 , “中国传统文化”都无疑是一个最炙手可热的题材和卖点 。 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或许是今年暑期在Steam平台刷新了国产游戏同时在线人数纪录的《永劫无间》:作为一个“吃鸡”类的多人在线生存/竞技游戏 , 《永劫无间》甚至试图以某种本土化的、前现代的文化想象力(例如关于“劫”的佛教话语)来重新“翻译”西方新自由主义社会语境中的“大逃杀”叙事 。 如果从更为总体的层面看 , 这种“把过去国有化”的翻译工作也不仅存在于游戏媒介之中 , 在今日大众文化的其他场域里也屡见不鲜 。 在笔者所见的有限范围中 , 2017年的一部探讨二次元文化的国产商业影片《闪光少女》的结尾——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一场“跨媒介”演出——或许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文化状态提供了一种最为形象的隐喻:
最后这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 始于编钟的演奏和“掩抑大风歌 , 裴回少年场 。 诚哉古人言 , 鸟尽良弓藏”的古诗吟唱 , 在乐队合奏中不仅使用了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古筝、琵琶、笙、二胡、杨琴) , 还混搭了代表西方现代流行音乐的“电吉他” , 在音乐厅的上空甚至浮现了中国首位虚拟歌手“洛天依”的动画影像 。 然而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视听元素 , 并非“去中心化”的后现代主义拼贴 , 而是全都服务于这场演出的“主旋律”(一首名为《逐日》的古风乐曲) 。 [4]
推荐阅读
- 齐鲁|齐鲁医学创新高峰论坛召开 专家共话前沿科技促医学进步
- |短视频做游戏,难逃“裁员潮”?
- 赞助商|加速布局电竞,赞助商们的“游戏”开打
- 客服人员|揭秘“论文工厂”:低至千元起订,代写代发“一条龙”
- Lite|小米游戏鼠标Lite开启众筹:5挡可调DPI、RGB灯效,到手价99元
- 新浪科技|“醉汉走路”随机游走理论可以破解“三体问题”
- 人物|梁建章评印钱鼓励生育言论:可行 每年两万亿不够
- the|美CDC主任称她引起争议的COVID评论实际上是在强调疫苗的有效性
- nVIDIA|NVIDIA宣布DLDSR AI超分辨率技术:驱动集成、无需游戏优化
- 托尼|4699元起的一加10 Pro,开始研究起了游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