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别再让科研工作者承担“项目焦虑”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 , 我在读博时期就曾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 。 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时 , 我就注意到了他桌上厚重的项目申请文本 , 此后便加入了项目研究组 。 科研项目有效支持了我的学术研究进展 , 在临近结题前的一段时间里 , 我更是挑灯夜战 , 核对报告 , 最终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此外 , 我也参与了科研项目的设备管理、财务报销、结题答辩等环节 , 初步体会到在项目研究之外 , 仍有颇多需要操心的事务性工作 。
【申报|别再让科研工作者承担“项目焦虑”】博士毕业后 , 我进入高校工作 , 科研项目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 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 这不仅关乎学者的学术研究 , 也与职称评定、薪酬职位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 。 此时 , 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 , 我希望在一个较新的领域尝试交叉性研究 , 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在项目申请上缺乏积累和经验 , 好在经过一些努力 , 这个工作也算有效完成了 。 回顾自己这段成功取得科研项目的经历 , 有不少心得想分享:
首先 , 在那些项目评审机制中 , 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职称门槛 , 申报书中的“既往研究基础”一栏就让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缺乏研究成果积累的我十分为难 。 看到前辈学者的论文成果多到需要缩小字号、跨页填写 , 我却连已有的空行都填不满 , 以至于对项目能够评审成功心怀忐忑 。 这其实也是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尴尬 , 没名气没头衔 , 很容易被挡在项目申报的门外 。
其次 , 项目申报程序较多、手续复杂 , 如何运筹、规划好“申报体”文字 , 就是一门大学问 。 项目申请表中大都要详细填写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和预期结果 , 我在填表时 , 便颇费了一番功夫 。
在连续几个月的准备和等待后 , 我终于成功申上了项目 , 开始进入研究进程 。 在项目实施中 , 我也花了不少功夫来配合项目的实施 。 比如 , 与项目相关的评估、检查和审计 , 均有大量的材料、文书需要花费精力撰写;项目经费的报销手续仍比较繁琐 , 所需的设备、耗材超过一定数额 , 需要走招标流程 。 对于青年学者而言 ,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 人近中年的生活负担 , 还有挥之不去的考核压力 , 都考验他们的耐力和毅力 。 而现行的项目报销制度 , 对科研工作者也有不小的现实压力 。
因此 , 作为置身其中的科研工作者 , 我十分感谢项目提供的资源和经费 , 为自己首次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帮助 , 但我也同时期待科研项目申请工作中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琐碎流程 。 在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 , 应当注重研究质量和创新性的评审导向 , 突出同行专家学术评价 , 尤其是对首次申请同类课题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 可否放宽既往研究成果要求 , 适当扩大“青年项目”在项目总数中的比例 。 与此同时 , 应该在制度上鼓励结合自身学科基础和研究兴趣 , 探索创新性研究领域 , 鼓励学科交叉 , 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学者担任首创性课题的负责人 , 释放科研潜力 。
与此同时 , 可否减少非必要的申报材料板块 , 推进线上申报、线上审批 , 加强各主要科研基金管理单位的申报系统兼容和科研基础数据共享 , 使得基本信息填报尽可能实现“一键导入” , 避免反复填报和复杂的纸质表格制作 。 在申报系统的设置上 , 应该注重体现不同学科大类的差异性 。 对于具有“填白性”的研究 , 提供具有灵活性的专项评审设计方案 。
另外 , 在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经费使用上 , 应当尊重研究规律 , 合理设置评价程序 , 避免科研时间碎片化 。 我建议 , 高校可以适当增加项目负责人的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 , 加快推进财务助理、学术助理在科研过程中的常态化设置 。
当前 ,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论述让我备受鼓舞 。 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 科研工作者在职业生涯初期 , 在经过调整、精进的科研项目制度的支持下 , 能够更专注、从容地开展研究工作 , 扎根脚下的土地 , 做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 (兴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