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苹果造车,动了谁的奶酪?


中新经纬|苹果造车,动了谁的奶酪?
文章图片
图1/3

付玉梅
苹果造车的动态让一些人坐不住了 。
近日 , 大众汽车CEO发文评价称 , 苹果对大众带来的挑战要高于传统竞品丰田 , 而特斯拉CEO则公开质疑苹果的电池技术 。 争议之下的苹果造车 , 面临着哪些问题?又会动了谁的奶酪?
01 苹果造车迷雾
过去几年里 , 关于“苹果造车”的新消息和猜测从未间断 。 相较于此前的造车传闻 , 近日的消息则披露出更多细节 。
据路透社22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 , 苹果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技术 , 并计划在2024年生产一款乘用车 , 其中可能包含该公司自己研发的突破性电池技术 。 该报道还提到 , 自2014年以来 , 苹果在造车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
据台湾《经济日报》21日报道 , 苹果公司的首款电动汽车Apple Car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 , 将于2021年9月发布 , 较原先外界猜测的2023年至少提前两年 。
该报道还称 , 供应链正准备最早在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苹果汽车的零部件生产 , 因应Apple Car备货需求 , 和大、贸联等大厂已全面爆单 。
事实上 , 苹果官方对于苹果汽车的发布时间并没有公布明确的时间点 。 不过 , 其近年的一些动作被视为在持续释放造车信号 。 例如 , 据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的不完全统计 , 截至2020年苹果公司特殊项目组总计有1200多人 , 其中170人来自福特汽车公司 , 300多人来自特斯拉 , 110多人来自汽车相关的民营研究机构 。
另外 , 2019年 , 苹果在汽车领域一共获得了30多项专利 , 涉及自动驾驶、AR导航、车载VR、车内支付、生物识别、智能硬件、车外交互、虚拟后视镜等多个领域 。
“苹果现在掌握着智能网联核心技术 , 今后或将是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最核心的部分 。 那他们何苦为他人作嫁衣?”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中新经纬(微信号:jwview)分析称 。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也谈到 , 尽管传闻未定 , 但苹果之前已经做了大量与汽车相关的技术与布局 。 随着消费电子的业务增长空间受限 , 苹果也可能会更多地去考虑是否要进入整车制造的环节 。
业内对苹果造车的声音分化 , 有人赞叹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 但也有人并不买账 。
据前述路透社报道 , 苹果计划使用一种独特的“单体电池”设计 , 通过省略装电池材料的包装和模块 , 来增大单体电池的体积 , 并释放电池组内部的空间 , 使汽车的潜在续航里程更长 。
对此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文提出质疑 。 “这真的很奇怪 。 特斯拉已经在上海工厂的生产中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 , 单体电池在化学上是不可能的 , 最大电压放大100倍都低 , 除非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 ”

中新经纬|苹果造车,动了谁的奶酪?
文章图片
图2/3
▲特斯拉资料图
除了技术层面 , 华尔街也就苹果跨界的利润问题提出了质疑声 。 花旗分析师在报告中称:“我们非常怀疑苹果是否真的会生产汽车 , 因为汽车行业的利润要低得多 。 ”投资机构Evercore的一名分析师也怀疑苹果是否会进入低利润率、资本密集型的汽车行业 。
02 为市值而战?
【中新经纬|苹果造车,动了谁的奶酪?】关于苹果造车 , 马斯克还分享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故事 。 他写道:“在Model 3项目最黑暗的日子里 , 我曾联系蒂姆·库克(苹果CEO)讨论苹果收购特斯拉(以我们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价格)的可能性 。 但他拒绝参加会议 。 ”
有分析称 , 苹果的回绝是因为其不热衷于巨资收购成熟业务 , 苹果更擅长和喜欢的是自己亲手打造贯穿苹果基因的产品 。
特斯拉两年10倍市值的“逆袭”印证了市场对电动汽车的追捧 。 不过 , 有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称 , 苹果进军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领域可能会创造“新的特斯拉熊市” 。
大众汽车CEO赫伯特·迪斯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 , 手握重金的科技巨头进入汽车行业 , 对大众带来的挑战要高于传统竞品丰田 。
迪斯表示 , 苹果的加入将加速行业的变革 , 同时也带来新的技术 。 他还强调 , 正如他所说过的那样 , 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终将再次成为移动出行公司 , 它可能是特斯拉、苹果或大众 。
随着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市值“神话”不断上演 , 造车已在资本市场演变成“造富机器” 。 例如 , 蔚来CEO李斌曾被调侃为“2019年最惨的人” , 在今年很是扬眉吐气:蔚来市值年内暴涨逾10倍 , 更一度迎来超过通用、宝马、法拉利等传统造车巨头的“高光”时刻 。

中新经纬|苹果造车,动了谁的奶酪?
文章图片
图3/3
▲蔚来资料图
电动汽车正来势汹汹 。 丰田汽车CEO丰田章男近日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年终新闻发布会上称 , 他对当前正在兴起的“电动车革命”感到不满 , 生产越多 , 二氧化碳排放越严重 。 同时 , 丰田章男认为当前特斯拉4000亿美元的价值被严重高估 , 特斯拉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影响全球汽车发展的趋势 , 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的技术领域 。
“从丰田章男的表态来看 , 我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一些危机感和挑战性 。 首先 , 多元化的竞争会让整个行业更快速发展、更有活力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传统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有很大区别 , 比如制造环节中对安全和可靠性的要求 , 传统厂家的质量还是不一样的 。 因此 , 需要新玩家们对制造业怀有极高的敬畏心 。 ”方寅亮表示 。
“与其说苹果造车是为了提升市值 , 倒不如说苹果是为了突破业务瓶颈 。 ”国金证券分析师徐茂洋向中新经纬分析称 , 苹果手机业务或有见顶信号 , 而汽车被誉为是“未来的行走在马路上的手机” , 除具备交通功能外 , 还是智能终端 。 汽车又是除房地产外的第二大消费品 , 所以 , 苹果造车既是在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 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布局 。
03 与特斯拉相比 , 如何?
若要真正进入造车赛道 , 欲生产纯电动车的苹果终将与特斯拉短兵相接 。 二者相比 , 各自有何优劣势?
徐茂洋认为 , 特斯拉的主要优势在于智能化、无人驾驶、数据和品牌 。 传统汽车正在向智能汽车转变 , 就像十年前的手机转型一样 , 需要强大的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 , 有了这些支撑 , 汽车才能真正实现用软件定义 。
她分析称 , 苹果一方面在智能手机的利润丰厚 , 拥有大量现金储备和招聘尖端人才 。 另一方面 , 在自研芯片、Carplay车机系统 , 苹果可以打造出应用生态和高端品牌 , 其在智能手机的路线完全可以无缝移植到智能汽车上来 。
大摩分析师也谈到 , 苹果造车的目标可能是利用其设计和软件打造更好的汽车体验 , 并可以通过其当前的订阅和服务产品矩阵实现货币化 。
“特斯拉目前拥有100万辆车队规模 , 累计行驶数量达数十亿公里 , 数据量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 苹果要在这个市场上撕开口子 , 需要推出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应用和产品体验提升 。 ”徐茂洋称 。
方寅亮还谈到 , 目前像苹果一样入场造车的科技巨头公司不少 , 如果苹果真的能先行打造整车 , 对行业趋势和技术落地都会起到一个标杆作用 , 也会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 “但苹果最后是不是真的会做整车 , 我们也只能是拭目以待 。 ”
徐茂洋表示 , 苹果参与造车势必会加速推进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 利好新能车产业链中高标准企业 , 与此同时 , 对现有造车企业销量都会带来压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