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31岁,武汉理工大教授、博导!( 二 )
文章图片
基于光纤力触感知的机器人辅助触诊部分示意图
李天梁深知研究出这项技术意味着什么 。 针对心脏射频消融微创手术导管前端力触感知不足的问题 , 经过5年多不懈的努力 , 他终于研究出可以感知0.5几毫牛力的微型(外径小于4mm)导管光纤三维力传感器 , “0.5几毫牛的力大概就是羽毛轻轻扫过手掌的力度 。 若该技术到时应用到心脏房颤临床治疗中 , 将有望极大缓解患者痛苦 , 降低复发率 , 减轻医生工作负担 。 ”目前 , 临床研究指出通过介入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房颤时 , 手术质量和术中导管与心脏组织的接触力密切相关 。 当接触力小于0.1牛时 , 病人术后一年内复发率接近100%;当该接触力介于0.2到0.4牛时 , 其复发率可降低至20% 。
文章图片
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实验现场
目前 , 李天梁开发的低成本可集成式微型多维力光纤传感器已迭代更新到第4代了 , 后续有望在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和脑科手术上应用 。 这些形成的成果发表在《先进智能系统》《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电子会刊》《IEEE/ASME机电一体化汇刊》等国际高质量期刊 , 得到了包括诸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院士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等国际知名学会会士在内的知名学者的关注与正面评价 。 “但到真正临床落地应用 , 还需进行大量研究 , 包括系列实验测试 , 我会继续努力 , 通过医工交叉的深度融合 , 争取为国民大健康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 ”
文章图片
新加坡国立大学手术机器人实验室成员合照
第一次独立实验带他走上科研路
从考上大学学习机械专业 , 到硕博连读研究光纤传感 , 再到为人师带学生一起做科研 。 李天梁的科研之路 , 也许从儿时就开始埋下 。 “我爸爸曾在高炮部队当过兵 , 从小就听他讲起了许多国外先进的航空航天飞行器 。 那时我常想 , 长大了我也要在这方面做一些贡献 。 ”李天梁说 。
文章图片
汽轮机转子振动非接触式光纤传感器
小时候 , 李天梁也总是对机器的构造特别感兴趣 , “拆了家里不少东西 , 影碟机、遥控器我都拆过 。 ”李天梁笑着回忆 , 也正是这点兴趣 , 驱使他决定选择机械专业 。
推荐阅读
- 生物|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为畜禽生物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 平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出世界首款 AI 运算专用 SSD
- 爆发|从1G到5G 技术成熟与应用爆发相辅相成
- 技术|Magic V正式发布,一部难到位,荣耀的高端之路刚刚开始
- 关键特性|5G超级频率聚变技术成功纳入3GPP R18标准立项
- 专利技术|抗幽别听忽悠
- 传统农业|一次性完成九道工序 无人耕种技术可节约6成成本
- 毫米波|从1G到5G 技术成熟与应用爆发相辅相成
- 功能|AMD 推出 RSR 后,英伟达发布 DLDSR 深度学习动态超分辨率技术
- 语言识别|AI技术,让我们“听”懂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