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31岁,武汉理工大教授、博导!( 四 )
后来 , 在新加坡开展博士后研究时 , 手术机器人上需要的传感器尺寸更小 , 李天梁经常需要在尺寸不到4毫米的机器人执行器上布置传感器 , 这要求传感器很小 , 安装光纤时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 而得益于此前大量的实践经验 , 他很快就上手了 。 “我做过最小的力传感器外径不到2毫米 , 大概是一般中性笔笔盖的五分之一 。 ”
“熟能生巧 , 做科研没有捷径可走 , 只要坚持 , 就能有收获 。 ”回望来时路 , 李天梁说 , 导师们的莫大支持与悉心指导 , 也是支撑他顺利科研的关键 , “当时 , 我的第一篇论文修改了不下十遍 , 每一次导师都耐心指导论文的细节修改 。 ”李天梁笑着说 , 之前那断了的上百根光纤 , 很多次的失败 , 也燃烧了老师不少经费 。
心怀感恩的同时 , 李天梁也深知引路人的重要 。 为人师后 , 李天梁对学生的严格 , 也源自于此 。
他是做科研的严师也是暖心学长
“科研上 , 李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 。 ”研二学生陈发银说 , 指导大家做起实验来 , 李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 同学们实验中遇到不会的操作 , 他就亲身示范 。
“老师几乎每天都要来实验室转转 , 我们课题组有10余人 , 大家研究的内容不尽相同 , 所做的实验也相异 。 但每个人在做什么实验 , 进行到哪一步 , 遇到了什么问题 , 李老师都特别清楚 。 他甚至细节到叮嘱大家做实验拍照、拍视频进行记录 , 教你用什么角度拍最好 。 ”
文章图片
李天梁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正读研二的郭金秀是李天梁独立带的第一届学生 , 郭金秀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正得益于李天梁老师的指导 。 “当时这篇论文改了十几次 , 很痛苦 。 每次改完给老师后 , 我很快就能收到他的修改意见 , 涉及整个文章的框架、逻辑 , 以及文字内容 。 除此之外 , 用词不准、标点使用不当等细节问题也会被一一标注出来 。 ”
在学生们眼里 , 李天梁亦师亦友 , 做起科研他的要求近乎严苛 。 私下里 , 他也是个暖心学长 。 郭金秀说 , 两年相处下来 , 这位年轻导师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让他从懒散、没信心 , 逐渐变得自律与自信 。 “李老师平时会和我们一起打羽毛球、聚餐、谈心 , 遇到不顺他也时常鼓励我 。 ”
目前 , 李天梁老师带了多名硕士生 , 一名硕博连读生 , 承担着两门本科课程的教学 。 这些学生大多都是“95后” , 最小的还有“00后” , 他正像导师当年指导自己一样 , 教导着这些学生们 。
综合:极目新闻、武汉理工大学公众号
推荐阅读
- 生物|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为畜禽生物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 平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出世界首款 AI 运算专用 SSD
- 爆发|从1G到5G 技术成熟与应用爆发相辅相成
- 技术|Magic V正式发布,一部难到位,荣耀的高端之路刚刚开始
- 关键特性|5G超级频率聚变技术成功纳入3GPP R18标准立项
- 专利技术|抗幽别听忽悠
- 传统农业|一次性完成九道工序 无人耕种技术可节约6成成本
- 毫米波|从1G到5G 技术成熟与应用爆发相辅相成
- 功能|AMD 推出 RSR 后,英伟达发布 DLDSR 深度学习动态超分辨率技术
- 语言识别|AI技术,让我们“听”懂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