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31岁,武汉理工大教授、博导!( 三 )
文章图片
李天梁生活照
“最初决定考研 , 本是想为今后创业打基础 。 ”真正让李天梁决定投身于科研事业 , 是始于理工大读研过程中他第一次独立承担一个科研小任务 。 “研二时 , 我有幸参与到了导师正在做的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 我自告奋勇要承担其中一个小任务 , 即在三个月内 , 完成一款面向汽轮机转子振动的非接触式光纤传感器模型验证与样机研发 。 ”李天梁笑着说 , 自己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 但还是感觉到了压力 , 刚开始好几天都睡不着觉 。
三个月里 , 李天梁几乎每天从早上8时实验室开门一直做实验到晚上10时关门 , “当时需要用到两个处于校园不同方位实验室的设备 , 我经常一个人从这边拿着仪器 , 拖着箱子 , 背着电脑去另外一个实验室做实验 。 碰到下雨天也是如此 。 ”
文章图片
参加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
遇到难题 , 他就看书查文献、请教老师;方案设计有问题他就推倒重来;实验失败他就重做直至成功……在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 , 李天梁负责的任务如期完成 , “虽然过程很累 , 但从那时起我真正地开始觉得做科研挺有意思的 。 ”也正是基于这次研究 , 李天梁梳理出来了一篇论文并成功发表 , 同时获批发明专利 。
这次经历 , 正是李天梁走上科研道路的开端 , 过程中他不仅学会了如何系统性地做科研 , 更深刻体会了“成功背后意味着很多失败”的真理 。
上百次的失败换来一次实验成功
“做科研不要害怕失败 , 失败到快崩溃的时候 , 就是越接近成功的时候 。 ”在李天梁看来 , 做科研的第一个成果非常重要 。 “把第一个东西打磨好 , 会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很大益处 , 即使你以后不做科研 , 但你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文章图片
李天梁教学生做实验
回母校任教后 , 李天梁平时也经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 。 他回忆 , 自己刚开始学习做实验时 , 做第一个传感器花了近一个星期 , 其中最难的就是焊接和封装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光纤 , “光纤很细 , 特别容易断 , 传感器封装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出错 , 所有的都要推倒重来 。 ”那时 , 在光纤焊接与封装这一环节 , 他用断了上百根光纤才换来一次实验成功 。
文章图片
李天梁在实验室
推荐阅读
- 生物|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为畜禽生物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 平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出世界首款 AI 运算专用 SSD
- 爆发|从1G到5G 技术成熟与应用爆发相辅相成
- 技术|Magic V正式发布,一部难到位,荣耀的高端之路刚刚开始
- 关键特性|5G超级频率聚变技术成功纳入3GPP R18标准立项
- 专利技术|抗幽别听忽悠
- 传统农业|一次性完成九道工序 无人耕种技术可节约6成成本
- 毫米波|从1G到5G 技术成熟与应用爆发相辅相成
- 功能|AMD 推出 RSR 后,英伟达发布 DLDSR 深度学习动态超分辨率技术
- 语言识别|AI技术,让我们“听”懂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