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1994年4月20日 ,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 , 成为国际互联网体系中的第77个成员 , 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 。 次年 , 中关村南大街上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 , “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 ”那个位置 , 是一家网络科教馆 。
在那个时代 , 人们对互联网有诸多美好幻想 , 但即使最有想像力的人 , 也不会预料到 , 在20多年后的2020年 , 数字技术将如何帮助中国安然度过一段跌宕起伏的旅程 。
过去一年里 ,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 , 中国全面向数智化社会转型 , 在无数企业家、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作者的努力下 , 从商业到生活 , 从服务到治理 , 都被云技术重新架构 , 一个云上的孪生中国加速诞生 , 阿里云与吴晓波合作拍摄首部数字创新纪录片《云上的中国》 , 就为我们展示了这广阔图景的冰山一角 。
文章图片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 , 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
一、勇气
创新很多时候是一个跟勇气强关联的词汇 。 因为创新意味着跨出舒适圈 , 需要的不仅仅是灵感 。
在《云上的中国》中 , 郭斌认为 , 接下来十年 , 数字化是中国企业重要发展方向 。 这是大多数人公认的事实 , 但是当浪潮推进到自己的面前 , 又是另一回事 。
文章图片
蒙牛集团首席信息官CIO张决曾经提到 , 在2018年蒙牛与阿里云合作的“智慧牧场”项目启动的时候 , 大多数牧场经营者都对此持有抵触态度 , 800多个牧场之中 , 只有6个牧场接受了这个项目 。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那些拒绝的牧场主的视角 , 那么很难认为他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任何新项目都蕴含着风险 , 更何况是将畜牧产业智能化这样改变生产方式的大项目 。 但大多数经营者都是厌恶风险的 。 而且 , 智慧牧场即使成功了 , 也会产生许多问题 。 张决就在纪录片中直言不讳 , “数字技术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流程都会产生挑战 , 对传统存量的触动还是非常大 。 ”
但越是如此 , 越是显示出最初的项目参加者的远见和勇气 , 而“智慧牧场”也没有令他们失望 , 通过智能脖环对牛的健康、发情状况进行数据监测 , 大大减轻了养殖者的工作负担 , 而通过挤奶厅的物联网设备对牛产奶量、成分变化的检测 , 可以针对性调控养殖方针与营养 。
文章图片
如今阿里云数字化专家提供的智能排产解决方案正在蒙牛生产的各个领域深度应用 。 在 2020 年 1 月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 , 蒙牛集团 CEO 卢敏放表示 , “一盒蒙牛牛奶背后有 170 兆字节的数据” 。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蒙牛 , 也正在改变着包括畜牧业在内的整个农业 , 如在寿光 , 这个中国北方蔬菜生产的心脏 , 得益于阿里云建立的“数字化蔬菜工场” 。 这里的菜农只需远程实时追踪酸碱、温度等数据 , 使所有参数都保持在智能模型得出的最佳值 , 就能在节省人力的同时 , 提高近 4 倍的产量 。 “云上农业”正在如浪潮般席卷中国 。
而同样的勇气 , 也体现在波司登身上 。
作为服装领域的老牌企业 , 波司登早已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 而且也在过去十几年里始终稳居中国羽绒服头部企业的位置 。 但是其却没有形成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 , 而是在2014年库存问题初现 , 中国服装产业仍然对数字化十分陌生之际 , 便决定建立拉式补货系统 , 用数字化应对危局 。
文章图片
最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 , 永远是降维打击 , 在建立起初步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后 , 到2017年 , 波司登的售罄率便已经接近80% 。 在今年的疫情中 , 波司登在48个小时之内 , 便从全国调集超过15万件羽绒服 , 并将其投送向战疫一线 。
但是 , 这并非波司登数字化的终点 , 今年四月 , 波司登与阿里云合作 , 建设数据中台 , 发力精准营销与一体化运营 。 而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在纪录片中 , 反复强调观念才是数智化转型的核心 , 企业云上工程的成功 , 在于接受新观念 。
【中国|2020,一个“云故事”的诞生】
文章图片
尽管此时 , 他已经接近70岁 , 尽管数智化转型 , 意味着对他自己曾经辛苦建立的体系进行“破坏性创新” 。
二、担当
在2020年的双十一前夜 , 吴晓波与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有一场轻松的对话 , 张建锋认为 , 危机也是转机 , 2020年是数字化转型普及的一年 。 健康码让许多人第一次将生活与云计算、大数据联系在一起 。
但是在年初 , 中国面对的局势并没有这样轻描淡写 。
以杭州为例 , 春节后 , 这座人口过千万的城市面临着 550 万人的“返杭潮” , 一边是防疫的压力 , 另一边是尽快“激活”因疫情陷入停摆的城市 。 “防疫”和“复工”犹如天平的两端 , 难以平衡 。
文章图片
但是 , 这样的困境也并非没有解决方案 , 早在疫情之前 ,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等数字化治理的基础问题 , 浙江大数据局便与阿里云深度合作 , 建立了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 和软硬件两方面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
依靠这样先期的准备 , 浙江大数据局很快克服了实时追踪用户轨迹等技术问题 , 在包括阿里云项目团队、技术团队在内的所有人努力下 , 于2 月 11 日成功上线杭州健康码 , 成为疫情中有效的管控方案 。 5 天后的 2 月 17 日 , 浙江省 11 个市的健康码也同步上线 。 随后一周 , 全国健康码上线 。
文章图片
健康码的推出 , 不仅为全国的战疫和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数字保障 , 创造了全新的中国速度 。 也让人们看到了数字化治理的无限可能性 。 而这一切 , 依靠的是无数政府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 , 与其他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一样 , 他们也坚守了自己的岗位 , 并且打了胜仗 。
而尽管方向不同 , 攀钢同样在数智化转型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 那就是“不断进步 , 迎难而上” 。 与商业与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相比 , 具有更复杂生产流程的重工业显然更难以进行数智化转型 , 而重工业当中 , 组织架构难以打破和改变的传统企业则是难中之难 。
重工业企业的数智化转型的困难程度 , 可以用纪录片中的一个案例来阐释 , 在攀钢旗下的西昌钢钒与阿里云合作的“钢铁大脑”项目中 , 不得不引进第三方积微物联居中协调 , 原因很简单:攀钢与阿里甚至与“语言系统”都不一样 , 需要继懂钢铁又懂数智化的第三方来充当“翻译器” , 但即使如此 , 双方的交流也磕磕绊绊 , 用周敏的话 , “吵架是家常便饭” 。
但是 , 这样的苦难并没有挡住攀钢的决心 。 攀钢对自身的定位是“世界级的新材料企业” , 为了兑现这样的雄心壮志 , 他们自己给自己“洗脑袋” , 从零开始构建自身的数字化生产体系 , 经过 16 个月的全力奋战 , 第一个数字化项目——AI 炼钢终于在 2019 年 11 月上线 。 也是从那一刻起 , 炼钢工人就必须“软硬通吃” 。与传统炼钢相比 ,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支持下 , 攀钢西昌钢钒仅“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冷轧产品表面缺陷识别”这两项改造 , 在试点阶段即可实现每年可节省 1700 万元炼钢成本 , 带来的效益提升高达 2.4 倍 , 同时节省 25%的人工 。 当前 , 与数字化在大B端普及同步的潮流 , 是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着制造强国进发 , 就无论哪一项的源动力 , 都来自于无数个像攀钢这样企业的不断进步 。
三、格局
在纪录片中 , 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全曾经提到 , 最近云服务领域有一个比较火的术语叫做“增强现实” , 意思是通过数字化加深对现实世界的了解 , 并且通过数字化实现对现实生产的优化 。
文章图片
这个术语流行的原因很简单 。 传统的互联网产业 , 集中于营造虚拟的网络空间 , 而如今数字化正在现实世界深度联通 , 最终改进我们的生活与生产 。 而当今 , 增强现实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 就是以“城市大脑”的构建 。
智慧城市的提法由来已久 , 其本质在于以城市为对象 , 组织精细化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治理 。 传统而言 , 人类社会中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调整的组织结构上限是企业或者垂直部门 , 而上升到城市的层面 , 就必须依靠滞后性的统计和反馈来宏观调控 。 我们都熟悉的案例是即使某段路特别容易堵车 , 也难以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
文章图片
而与之相比 , 建立了“城市大脑”的智慧城市 , 可以作为城市的核心枢纽 , 对城市中实时发生的事件进行反馈 , 如城市大脑的首倡者 , 作为阿里云“根据地”的杭州 ,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 于2016年4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 , 如今 , 杭州交通拥堵排名从 2014 年的全国第 2 位 , 下降至第 57 位 。
而且 , 随着城市大脑越来越聪明 , 智慧城市正在深入杭州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 从办社保、摇车牌 , 到取公积金、预约挂号 , 各种传统城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 都正在迎刃而解 , 2019 年 , 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的目标;在《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 中 , 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
《云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名字 , 很容易让人觉得其内容是着眼全局的宏观叙事 , 但实际上它讲述的 , 是一个个具体的案例 。 从工业到农业 , 从经济到治理 , 从企业到城市 , 在这些大时代的一角 , 许多人在为了云上中国的诞生而不懈努力 , 他们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 , 因此正在以更开放和坚定的心态 , 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
能看清变革 , 能接受变革 , 谓之格局 。
作者:钱皓
编辑:安吉拉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硬件|一个时代落幕 佳能:1DX3将会是旗下最后一款旗舰单反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