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便利店之殇:谁才是最佳生存场景( 六 )

其他连锁品牌便利店情况要差上不少 , 比如笔者选定的一家位于地铁口、紧挨居民区的罗森便利店 , 晚高峰19点至20点一个小时之内 , 进店顾客仅有15人 , 客流量远不及数十米开外的一家夫妻店 。

经笔者求证 , 这其实是社区场景下连锁品牌便利店普遍尴尬之一 。 同样店铺面积 , 同样辐射半径 , 附近居民更愿意去照顾装修简陋的夫妻店的生意 , 而非看似高大上连锁品牌便利店 。

此外 , 连锁品牌便利店多是24小时营业 , 需要店员轮班 。 样本中一家面积100平米左右的7-11门店 , 店内共有10名员工 , 实行三班倒制度 。 即便是面积20-30平米的小店 , 也至少需要4名店员轮班看守 。 再加上店长等管理人员、采购配送人员 , 人工成本可想而知 。

用户这端需求无法满足 , 门店这端坪效和人效双双不理想 , 可见 , 连锁品牌便利店和社区场景并非最佳拍档 。

互联网+便利店才是最佳形态

上一轮胜出的夫妻店虽然更得社区居民喜爱 ,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 这类便利店落后的业态模式已经与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相违和 。

推荐阅读